筆者剛剛看完票房已近50億人民幣的電影《流浪地球》,感受至深。這電影定掀起科普的熱潮,片內包括了不少的科學理論,比外國的科幻片更為深入。
故事描述在很遠的未來,太陽老化,科學家通過各種數據得出太陽短時間內會產生巨變,地球會被毀滅。面對這種情況,為了應對危機,人類主張以整個地球為載體,在世界各地建造核聚變大功率發動機;但筆者認為,建造大量大型宇宙飛船,一起到外太空尋找另外一個新地球更好。
電影中一個讓人難懂之處,是地球在逃離太陽系的過程中,為何要被木星的引力捕捉。而對此的答案就是「引力彈弓」,即是利用木星的引力場來替地球加速,將它甩向下一個目標(衝出太陽系),也就是把木星當作「引力助推器」。
不過,這個方法有一定風險,如果地球向木星「借力」時出現誤差,變得太接近木星,地球就會在木星的引力下土崩瓦解。最後為解決這個問題,電影提出在地球大氣層的氧氣和木星的氫氣相遇時,生成水而爆炸,最終成功用爆炸的力量把地球推開。
然而,這是不是真的能做得到?首先要想的是推地球出太陽系需要多少能量,這其實很簡單,只要地球圍繞太陽的轉速夠快,就會被離心力甩出太陽的引力之外,但需要噴出多少物質才可以加速到有足夠的離心力,要是噴出的物質太多,地球恐怕就完蛋,大家就不用再流浪了。
電影中的地下城市又如何能建造呢?如果這個未來科技可以達到這個程度,為什麼把整個地球流浪,而不建造大量大型飛船遷途?
當然,科幻電影的幻想,是我們對科技的追求,現時真正的科技不少是從這些幻想中孕育出來。在演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時,特首林鄭月娥提及香港要由超級聯絡人變為更積極的參與者,筆者希望香港的科普可以做得更好,希望大家多點思考、學習及接受科技。■洪文正
簡介:本會培育科普人才, 提高各界對科技創意應用的認識,為香港青年人提供更多機會參與國際性及大中華地區的科技創意活動 ,詳情可瀏覽www.hknete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