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鳳平
劉小楓教授寫過一篇《空山有人跡》的文章,提到有位朋友曾問他:春日鮮花、夏日小溪、秋天月亮、冬天太陽,喜歡哪一種?他答,喜歡秋天的月亮。理由是,自己並非「多愁善感」,是秋日不斷矮下來的風景--構成對短暫人生的曠遠釋放和深切領悟:何以解夢,唯有月亮。
月亮作為心靈寧靜的港灣,具有自然的人格化或者悲秋的透視力。「空山」不是說山林空空如也,而是指面對秋月的一種精神活動和意識覺悟。既然有意識,便有人跡在,有了山水田園的志趣,在精神上堅信自己追夢如爾,便願意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這是經濟學家吳曉波說的一句名言。當時,我讀完甚感驚艷,但繼而深思--既然是美好的事物,為何要用「浪費」這個詞呢?後來想通了,這個美好的事物並不是近處世俗的美好,甚至短時間帶不來什麼利益,所以大好時光拋灑在上面會有很多人不捨,「浪費」之名因之而出。
如果一個人不想很快贏得利益,內心裡又十分喜歡某事,捨得付出不菲的精力與時間,遇到困難也不會離開太久,那麼初心往往從這裡出發,學會在不斷享受美好中藉以改變生活狀態,這就是成功,雖不耀眼。不要很快把低眉垂睫的美喚醒,讓它小憩沉醉一會兒;區別於精燦灼人的明眸閃亮,而是說把深沉明淨的心境延長,再延長。這就是白日夢,白日夢。
夢想,那麼近又那麼遠,似乎總是捉摸不定。但是,時間不要浪費在害怕上,要浪費在美好上。生活中的美好,往往與持續、淡然的堅守一脈相承。笑到最後的人,從來不需大喊大叫。美在具體而又微小的事物中若隱若現,生活又通過細水長流呈現綿綿不絕,讓某種心靈指向走向永恒吧。因為,有時微小細節構成了生活的本質。
初生的蘆葦青蒼,夜來白露凝成霜。有誰與我同乘車,心境像花兒開放一樣。思緒輕盈如飛鳥,珍貴佩玉泛着光芒。回想妻子還是姑娘時,舉止嫻雅又大方,細看諸處好,靜靜坐着冥想。林清玄講,一個人如果一天花八個小時在追逐衣食俗事,是不是也能花八十分鐘來思考、覺悟、精心、專注、放鬆、忘我、天人合一和守真抱樸呢?
許多男人認為,自己拚死拚活地奮鬥,目的就是為自己心愛的家構築完整、全部的幸福。其實,男人、女人若心性相通,相守在一起,再寡味的粗茶淡飯也吃得香甜,這種美好卻不世俗。這種的生活,為何不能用很多很多的時間來浪費呢?「我想和你在一起生活,在某個小鎮,共享無盡的黃昏和綿綿不絕的鐘聲。在這個小鎮的旅店裡--古老時鐘敲出微弱的響聲,像時間輕輕滴落。有時候,在黃昏,自頂樓某個房間傳來笛聲,吹笛者倚着窗牖,而窗口開着大朵鬱金香。」
世間萬物,雖然不是花是花、草是草、你是你、我是我那般簡單,但只要你學會在無語中溫和地坐在黑暗裡,想想明白,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就是對自己的善待。只要擁有了這樣廉價的自由,並無過多苦惱,放下不該的憤慨,就會贏得美好。因為,你本身的狀態就是一首詩,你的情緒是整個詩章中伸縮有致的咒語。自由不是你想成為什麼,而是你就能夠成為什麼。先這樣退一步,當心放空了,氣放淡了,你不想成為什麼的時候,你卻很可能成為什麼。
一個人陷入了困境,一定要學着在困境中想着不是困境的事,小心對待眼前境況之外,從患病處提早想痊癒,病也會減輕。從這個意義上講,生活是貼着自己的性情走的,不作踐自己,不抱怨別人,走一條自我救贖的路。愈是苦悶愈要開心,堅持下去,就愈能自我超脫。不要在乎對與錯,不在乎人們給你留下的喝彩與陰影;而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即使偷偷的,也要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美學家朱光潛說,這個世界之所以美滿,就在於有缺陷,有缺陷就有希望的機會、有想像的天地。一個人知道自己專注在哪裡,就不要想誰對不起你,你怎樣對不起人,那樣你就是自己的絆腳石。在睿智人眼裡,人的一生就是一條線,這條線不一定繃得很緊,但你一定要像蝸牛一樣爬在上面,相當慢但非常堅韌。
一輩子做好一件事,一生只愛一個人。生活的美好,就是和喜歡的一切在一起。有非常之人,然後才有非常之事。
自由是世俗的,也是虛擬的。一旦把長久的虛擬一點點坐實,它就不在空中,不在懸掛,它就落地了!
一點點坐實,需要一個人為了目標活在細節裡,而不僅僅是活在目的裡。我做作文老師時,班裡有個同學告訴我:早上七點半,自己還想睡懶覺,不想起床來上課,但最終堅持來了。
上課時,心情特別好;覺得沒辜負這一天,不會討厭自己沒有意志力。這個學生還說,即使有不歡喜的那一天,其實那也是自己的;如果實在歡喜不起來,那就想想歡喜的某一天。
是呀,時光像小魚似的不斷用腮呼吸,那樣子顯得很快樂,白亮亮的誘人。河裡生長着美好的荇草,魚兒向水中吐出一口濁氣,吸進一口清波,腮便是牠起伏的白玉碗。塵埃來時,小魚用清水容納,有一種聲音在荇草旁環珮丁冬;那麼,就讓牠把生命浪費在這美好的事物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