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雙城記】且說傳承

2019-03-08

何冀平

1957年,老舍先生交給北京人藝一部劇本,時任北京人藝總導演的焦菊隱把劇本拿回家看了三天,提出修改意見,建議將原劇本第一幕第二場在茶館的戲發展為一齣大戲,名字就定為《茶館》。老舍先生用三個月寫出了這部《茶館》,各種人物活靈活現,用老舍先生的話說:《茶館》裡每個人物都是我看過相、批過八字的。老舍先生筆下的經典台詞過去七十年,依舊和現實不差分毫,坐在劇場裡,聽到的會心的笑聲掌聲,就明白了經典的力量。

上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中國封閉了自己十多年,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西方文藝思潮影響中國,剛睜開的眼睛看什麼都新鮮、新奇,藝術,尤其話劇,全面朝向新潮流一邊倒,北京人藝傳統的現實主義創作和表演遭受空前挑戰。1988年,北京人藝攜《茶館》、《天下第一樓》、《嘩變》、《推銷員之死》等五部經典戲赴滬演出,非常受歡迎,票一搶而光。但在業界的研討會上,有人說《茶館》是人藝最後的晚餐,《天下第一樓》是人藝的夕陽,現實主義已經過時。人藝一邊向「夕陽晚餐派」敬酒,一邊堅持現實主義的戲劇和演出。三十年去,當年的「新潮流」戲劇已經一部不見了,而《茶館》、《天下第一樓》依然不停在演出。舉凡《茶館》開票,很多人還是凌晨就守在北京人藝售票處門口,購票隊伍從首都劇場排到隔壁的鵓鴿胡同,今年又是如此。

經典是藝術家和觀眾共同創造的。

我把手裡的一張「工作票」送給了一個行內的朋友,她十六歲的兒子要看,她抱虒掑@試的心情陪兒子同去,沒有找到一張退票。她坐在人藝的咖啡室,看大廳那小小的現場錄像,聽蚍@場裡的笑聲掌聲,看蚇鳥蘆漕鄐l,度過一個晚上。觀眾不但要看戲,還滿懷憂慮和擔心,他們怕喜愛的《茶館》變色變味,怕演員不夠上一代的水準,怕心中的最愛荒腔走板。1999年演出新版《茶館》時,就受到質疑。觀眾說,你們別糟蹋經典了,給我們留下一點美好的回憶。請來戲劇大家黃宗江來看新茶館,他就沒說一句「好」,只說「不容易」,這就是批評。

如今《茶館》又回到六十年多前的焦(菊隱)版,主要演員到位,接住了人藝的第一代演員,會原汁原味再演下去。這就是我們常常在說的傳承。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