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習主席見證796件套文物將回家

2019-03-25
■部分返還文物。 網上圖片■部分返還文物。 網上圖片

中意兩國開創文遺合作新里程 為國際合作追索樹新範例

香港文匯報訊 據新華社報道,古樸渾厚的馬家窯文化紅陶罐,線條流暢的漢代繭形壺,形制完整的唐代武士立俑,獨特雅致的宋代黑釉瓷,刻畫精細的清末至民國紫砂壺......長期在海外漂泊的796件套中國文物即將踏上「回家」路。

昨日,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意大利總理孔特共同見證下,中意雙方代表交換關於796件套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返還的證書。這是近20年來最大規模的中國文物藝術品返還,開創了中意兩國文化遺產合作的新里程,更為國際合作開展流失文物追索返還樹立了新的範例。

盼中國國博辦專題展

據介紹,2007年,意大利文物憲兵在本國文物市場查獲一批疑似非法流失的中國文物藝術品,隨即啟動國內司法審判程序。中國國家文物局得知相關信息後,立即對接意大利文化遺產主管部門,開展流失文物的追索返還工作。歷經10餘年漫長追索,2019年年初,意大利法院最終作出向中方返還796件套文物藝術品的判決。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司社會文物處處長吳旻表示,中方將立刻與意大利文物憲兵進行具體對接,啟動文物回運的相關工作。這次「回家」的796件套文物時間跨度長達5,000年,上至新石器時代,下至明清民國時期,器物種類多樣,保存狀況較為完好,總體價值很高,是中國歷史各時期生產生活場景、精神生活面貌、文明發展進程的實物見證。

「今天是一個盛大的節日,796件套中國文物將返還給中國人民。我們期待中國國家博物館將在北京舉辦專題展覽,讓更多人看到這些珍貴文物。」意大利文化遺產和旅遊部部長阿爾貝托.博尼索利說。

簽文化遺產合作文件

除了此次具有突破性意義的文物返還,習近平主席此次訪意期間,中意雙方還簽署了多份有關文化遺產的合作文件,包括關於防止文物非法進出境的諒解備忘錄和關於世界文化遺產地結對的諒解備忘錄。

中意是文明古國,也是文物大國。作為擁有最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地的國家,雙方在文物保護修護以及打擊文物犯罪等領域保持長期合作。近年來,中意兩國在「一帶一路」合作框架下,在文物展覽、文物保護修復和文物國際合作中不斷擴大交流規模,提升合作水平。

「中意文化合作項目有很多,美術、雕塑、繪畫、電影、歌劇、芭蕾......通過『文化絲綢之路』,我們向對方展示各自最精彩的一面。」博尼索利說。

近年來,面對中國流失海外文物複雜狀況,中國有關部門通過雙邊執法合作、外交談判、捐贈返還等多種方式,促成文物返還。圓明園鼠首兔首被法國皮諾家族歸還中國,流落異鄉的青銅「虎鎣」幾經波折終於回歸故土,美國返還361件套中國流失文物......一件件承載民族記憶的寶貴遺產相繼回家。

部分返還文物介紹

唐代彩繪駱駝(返還編號360)

體形碩壯,作昂首嘶鳴狀,造型寫實。駱駝在南北朝時期已出現於隨葬明器中。唐代中外交流頻繁,在西行的絲綢之路上,吃苦耐勞的駱駝是當時最得力的運輸能手。生活中的駱駝,經過唐代工匠的藝術加工,都顯得輕捷俊美、強勁雄偉。駱駝有雙峰駝和單峰駝之分,唐代雕塑作品中高大的雙峰駝居多,身材較小、四肢修長的單峰駝塑造較少。

漢代彩繪繭形壺(返還編號362)

因器型似蠶繭而得名。器呈唇口、短頸、圈足,腹呈橫向長橢圓狀。初為戰國時期秦國所產,後盛行於西漢,壺腹或彩繪流雲、幾何圖案,或僅以暗刻弦紋裝飾。繭形壺在當時既做容器,又可在戰爭中埋入地下。早在戰國時代,軍隊作戰就用它來測量敵我之間的距離。古人將這種陶壺埋在地下,注水後可以聽到遠方馬隊傳來的聲波。軍中培養出的測聽者,通過陶壺聲音和水波的細微不同,能測量出敵人的數量和距離。繭形壺出土地包括陝西、河南、山西、四川、湖北、江蘇、山東、甘肅等地墓葬及遺址,其中在陝西關中地區,繭形壺出現的數量及樣式最多。繭形壺造型、繪畫精美大氣,是漢朝燦爛輝煌文明的縮影。

新石器時代紅陶罐(返還編號432)

這是一個馬家窯文化彩繪紅陶罐。馬家窯文化製陶業非常發達,其彩陶形成了絢麗而又典雅的藝術風格。馬家窯文化彩陶早期以純黑彩繪花紋為主;中期使用純黑彩和黑、紅二彩相間繪製花紋;晚期多以黑、紅二彩並用繪製花紋。馬家窯文化的製陶工藝已開始使用慢輪修坯,並利用轉輪繪製同心圓紋、弦紋和平行線等紋飾。在中國所發現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馬家窯文化彩陶比例最高。■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江鑫嫻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