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幽默周」析日常生活個案 育正向思維解情緒困擾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詹漢基)香港社會近年充斥着負面情緒,不單是成年人,甚至年輕學生群體亦受影響。有小學與生命教育團體本星期首創全港第一個「幽默周」活動,讓300名高小學生透過劇場、對談、電影賞析、個人與小組任務等,研究分析不同的日常生活個案,了解及培養幽默感的應用。連日活動亦強調「搞笑不取笑」,讓學生以幽默結合尊重他人及同理心等正向思維,幫助學生學好情緒管理,面對逆境化解紛爭,建立積極人生態度。
為期四天的「幽默周」活動由中華基督教會全完第二小學與循道衛理優質生命教育中心合辦,於本星期二至星期五在該校舉行。中心的創新課程及活動發展主任、「失敗教育」體驗活動發起人林秋霞介紹指,欠缺幽默感,可說是華人社會的「通病」,尤其是香港近年面對不少社會爭議,「大家不習慣『笑』,老百姓不笑、政治家也不笑」,讓成年市民甚至是小學生的群體裡,都易帶着負面情緒,希望能透過在學校課程推動「幽默教育」,為香港找尋出路。
互相合作創作笑彈
「幽默周」活動主要供該校小四生至小六生參與,內容包括電影欣賞、互動討論、棟篤笑劇場等,學生可藉日常個案的體驗式學習了解幽默的技巧、好處及禁忌,以及製造笑的方法等,更有機會互相合作,創作自己的幽默劇場,與大家分享。
林秋霞提到,目前世界各地未見有系統、適用於中小學的「幽默教育」,所以他們要從頭做起設計內容,其間查閱大量文獻、詢問專家意見,再根據校情加入生命教育元素,最終實踐出全港首個「幽默教育」課程。
是次活動英文名為「Humor CHOW」,以自信(Confidence)、快樂(Happiness)、觀察(Observation)、機智風趣(Wit)等元素作框架推動教與學。而每名學生亦獲派一本「Humor CHOW Book」,通過個人與小組任務、搜集資料、自評互評以及家長、教師總評等不同方式,循序漸進地「如何幽默」,鞏固所學。
林秋霞又強調,「我們會先讓學生體會『搞笑』,繼而感受『幽默』,並讓他們掌握『幽默』和『取笑』的區別」。
她解釋,正向幽默可以成為人與人之間的調和劑,負向幽默則是破壞人際關係的兇器,故是次活動希望讓學生掌握如何拿捏「幽默」的界線,並利用幽默化解矛盾與窘境。
校長笑言「幽默好難教」
全完第二小學校長李德衡表示,為配合學校正向教育方向,所以利用專題研習周的時間進行是次別開生面的幽默課程,笑言「教授幽默其實非常困難,我們是向難度挑戰!」
他認為,幽默是一種綜合能力,希望透過是次活動,同時培養學生的「三自」精神,包括認識自己培育「自信」;以「自律」進行情緒管理與維持人際關係;並提升日常事物的觀察力與好奇心,達到終身「自學」的能力。
李德衡更指,學生中學、大學畢業已經是十多年後的事情,世界變幻莫測,比起可能會「過時」的硬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正向思維,培養他們積極的處事態度,希望幽默感能幫助年輕人未來面對紛爭、挫折甚至失敗,以「笑」的方式應對不同人生逆境。
小四女生吳雅琳:可娛人可「自救」
我在課程裡面感受到幽默的好處,不但可以讓人帶來歡樂,同時也能夠成為「自救」的工具。有次考試成績不理想,本身我也挺自責的,再加上同學的冷嘲熱諷就更傷心了。但我未來會以幽默應對,告訴他們我下次會努力!
小四男生張子壹:分清「幽默」「取笑」
幽默可以是「搞笑」的笑話,取笑或攻擊他人並非幽默。我曾經暑假時因為吃得太多,被同學笑我好胖。但我以後會以幽默、冷靜的態度去應對,不再把別人的負面評價放在心上。會與家人分享,讓他們分清「幽默」和「取笑」!
訓育主任:拉近師生距離
訓育主任陸雪瑩:我是一名「嚴而有愛」的訓育主任,雖然會嚴格要求學生遵守紀律,但適當地運用幽默,可以緩和師生的對立氣氛,有助拉近師生距離。
宗教科主任:有助減少紛爭
宗教科主任姚雙慶:學生間時有矛盾,包括取笑對方成績、外貌,並會「改花名」,這些情況常要老師出面調停,但未必便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