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中大學者:路邊的野菇不要採

2019-04-11
■菇類多生長於腐木、濕氣重的地方。■菇類多生長於腐木、濕氣重的地方。

本港四季皆宜野生菇菌生長,最近在網上社交平台流傳了不少野生菇菌相片,引起網民熱議可否食用。香港文匯報記者日前就委託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退休教授趙紹惠,透過顯微鏡檢測共3個採摘於香港仔郊野公園及香港中文大學山邊的野菇樣本,結果發現有兩個樣本含有毒性,其中一個採摘於中大山邊,外表與一般野菇無異的樣本,更是世界3大毒菇之一「毒絲膜菌」,誤食恐危及生命。事實上,自2016年至今年3月中旬,衛生署共錄得13人因進食野生採摘菇類而中毒。趙紹惠提醒,本港九成野生菇菌不能食用,提醒市民切勿採摘。

「係咪全部都食得?」近日網上社交平台流傳一輯在本港拍攝的野生菇菌相片,引起網民熱烈討論。為了解野生菇菌是否宜食用,香港文匯報記者日前在行山熱點香港仔郊野公園一處荒林間巡視,發現兩種野生菇菌寄生於腐木上,其中一款呈片狀(樣本1),外表牙白色並有淺啡色圍邊,上有多個微細小孔;另一種菇的頂部則有如豹紋般的麟片(樣本2),菇身呈深啡色及有菇柄。記者遂按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退休教授趙紹惠指示,戴上膠手套將菇摘下用報紙及紙袋包裹,並放入密封膠袋存放。趙教授收集記者的兩個樣本後,再連同她於中文大學校園山邊採摘的一款深啡色,外表與一般野菇無異的菇菌(樣本3)一併以顯微鏡檢測。

「毒菇」曾致十幾人死亡

趙教授證實,樣本2呈深啡色的菇類屬「擬乳頭狀青褶菌」(Chlorophyllum neomastoideum)。若市民誤食,半小時後會腸胃不適,出現腹瀉、嘔吐及腹痛等病徵。而在中大校園山邊採得的樣本3深啡色菇菌則為世界3大毒菇之一,名為「毒絲膜菌」(Cortinarius rubellus)。趙說:「呢種菇菌試過鶻甯w波蘭導致百幾人中毒,當中有十幾人死亡,所以佢另一個名叫Deadly webcap。」

難憑外表分類 更有生物污染

至於樣本1的牙白色菇菌樣本則為「條蓋多孔菌」(Polyporus grammocephalus),屬藥用真菌,分佈地包括亞洲及澳洲等。惟趙教授指,市民不應摘取任何野外菇菌,因市民難以憑菇菌外表分辨種類,加上野生菇菌會有生物污染,如記者採摘的樣本便有小蟲依附,不宜食用。

有關市民進食野生採摘菇菌而中毒,衛生署發言人指,衛生防護中心自2016年到今年3月中旬,共錄得29宗與進食菇類有關的食物中毒案件,共有51人受影響,當中9宗與進食野生採摘菇類有關,共影響13人。而在2018年,更有一宗因進食野生採摘菇類而死亡的個案,故提醒大眾切勿採摘野菇食用。而根據香港中毒諮詢中心發言人表示,從2005年7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期間,該中心共接獲34宗為自行採摘及進食野菇而中毒的個案,其中31宗在本地發生,3宗則於外地。 ■圖 / 文:香港文匯報專題組

食野菇中毒事件簿

2018年7月21日 兩名女子於屯門蝴蝶灣泳灘遊玩期間,在附近採摘白色野菇,兩天後在家中將野菇配以豬肉及蔬菜煲湯進食,惟兩三小時後出現腹痛、肚瀉及嘔吐等情況,需到醫院求診,後經證實屬不可食用的綠褶菇。 

2018年7月21日 1名49歲女士於觀塘彩德h附近山邊採摘野菇,於翌日在家配以豬肉炒熟進食,惟約進食兩小時後出現肚瀉、嘔吐等,後到急症室求診。 

2018年6月11日 一對夫婦及1名外傭於觀塘麗港公園附近路旁採摘野菇,後攜帶回家煮食並出現中毒現象,同日到醫院求診。 

2017年5月3日 1名老翁於觀塘翠屏南h附近採摘野菇,並帶回家烹煮,他一共食了5顆野生菇,約在進食後兩小時,老翁出現腹痛、噁心、暈眩等症狀,後到醫院求診。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