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環球經濟趨弱,央行會否進一步重推寬鬆政策?交銀國際研究部主管洪灝指出,金融海嘯後的10年來,美聯儲和央媽(人民銀行)運用政策手段數次拯救了中美市場的幾次危機,「每當市場暴跌,央行就開始放寬貨幣政策-『美聯儲認沽期權』和『央媽認沽期權』的詞條也由此而來」,多年的貨幣寬鬆政策延長了經濟周期,但也為下一步央行能否進一步寬鬆帶來疑問。
他指,很難判斷這些寬鬆操作的社會影響,但是,如果央行政策的初衷是創造就業並維持價格穩定,那麼至少可以說身為央行,美聯儲和央媽的本職工作還是完成得非常出色的。
在附圖(見右上角)中,展示央行在股票市場各個重要的拐點所進行的操作。可以看到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規模持續縮減;對於央媽,交銀國際使用存準的變化來衡量其貨幣政策的取向。從歷史上看,存準的變化和衡量中國通脹壓力的CPI的變化大多是同步的-除了兩個特殊時期:1)2015年中國市場泡沫期間; 2)2018年至今。
寬鬆政策助長股市泡沫
洪灝表示,事後看來,可以說在2015年通脹壓力持續而經濟基本面惡化的情況下,央行的寬鬆政策也是助長股市泡沫的原因之一。但在市場估值回落至正常水平之前,僅僅依靠寬鬆政策來阻止市場暴跌其實是遠遠不夠的。
自2018年以來,中國央行已開啟數次降準,儘管通脹壓力始終存在,而經濟增長卻持續放緩。但是,隨着中國經濟的短周期在2019年第一季度企穩,存準的變化似乎已經達到了近期的拐點-除非貿易糾紛進一步惡化,並嚴重拖累中國經濟增長。簡而言之,如果中國央行只有在貿易談判完全破裂的風險情景下才會進一步全面寬鬆的話,那麼股市將不得不依賴上市公司盈利的改善來實現更多的回報。如果貿易談判完全破裂,那麼央行將轉向更強力的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