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指出,北京等城市塞車很厲害,小牛電動推出的智慧鋰電電動車正好解決有關痛點。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慶威 攝內地實施兩輪電動車新國標釀商機
初創企業要走到上市這一步絕不容易,能否解決到市場的痛點可能是其中一個要素,去年10月成功於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內地智慧城市出行解決方案提供商小牛電動則是一個成功例子。公司行政總裁李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指出:「在北京、上海塞車很厲害,如果只靠汽車出行,就會堵得不得了 。」小牛推出的智慧鋰電電動車正好可解決城市出行問題。隨着內地兩輪電動車新國標正式執行,小牛更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香港文匯報記者 莊程敏
小牛電動成立於2014年,成立短短4年後,於2018年10月在美國上市,募集最多1.5億美元資金,發行價為9美元。李彥向香港文匯報表示:「我們發現內地大部分人都是單人出行,平均距離是8至10公里一次,而在北京、上海塞車情況很厲害,很多時需塞上一小時,假設一個人開一架4座位車,有3個位置是浪費了,一噸重的汽車只載一個人,在能源使用上亦是浪費。」
兩輪電動車+智能=創新
在李彥看來,雖然公交車及地鐵有能源效益,但高峰時間仍覺得很擠擁,且不能做到點對點。因此市場上便形成一個重要的缺口─兩輪電動車。然而,李彥指出,兩輪電動車在內地不算是新事情,早於2002年就已經出現,不過智能電動車在市場上可算是創新的。目前內地兩輪電動車市場大約有2億人,每年銷售量約2,700萬至3,000萬部。
所謂智慧出行,李彥解釋,車的本身亦應該是智能的。小牛製造了第一部智能的兩輪電動車,設有中央處理器(CPU)和30多個感應器,可收集行車期間各項數據如電流電壓等,並作出智能檢驗,數據通過CPU的處理後經運營商網絡上傳至網絡,用戶利用手機應用程序(App)可以查看車輛的定位、電池情況、歷史軌跡等資料。用戶第一年可免費獲得這些數據,之後每年需付30多元人民幣。
活用大數據升級產品
這些「大數據」對於公司而言亦很有用處,例如新產品的研發,產品升級,修改一些錯誤(Bug)等。「例如車在鎖着的情況下被移動時,系統會自動報警,但有時太過敏感,故系統會發佈一個修正版改善問題,將用戶的反饋作調整。」
除此之外,公司透過這些數據,可理解到用戶的習慣,例如知道某個地方的小牛電動用戶較集中,公司就會考慮在該處開店或設服務中心。小牛電動還建立專屬的小牛社區,以供小牛用戶交流,以及組織各種各樣的線下活動,塑造了以小牛為首的內地電動車流行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