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映雪囊螢】四聲已不同 入聲造氣氛

2019-06-26

四聲,即「平」、「上」、「去」、「入」。是古人對文字聲調的分類,我們學習普通話時,也會學習「四聲」,但現在普通話的四聲跟古時四聲的定義稍有不同。

「四聲」的概念,早在千年前已出現,著於隋代的韻書《切韻》、宋代的《廣韻》都有論及。及至元朝,中原漢語語音大變,據周德清所著《中原音韻》,入聲開始消失,平聲則分為陽平、陰平。現在,只有少數中國方言如南方的粵語、吳語、江淮官話、閩南語及客語以及北方的晉語,仍保留了中古漢語的入聲。

在北京官話中,入聲字多已歸併至其他聲調,而第一、第二聲,即「陰平」和「陽平」,是由中古漢語的平聲演變而來。現今普通話的四聲分別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如今北京官話的入聲字則分別歸入其他三調中。如「壓、急、乙、業」四字,在《切韻》中均屬入聲字,但在北京官話或現代普通話中,則分別歸入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所以,現在母語是普通話的人,有時不易判斷唐詩宋詞中的平仄韻律。

入聲字的輔音韻尾為「p」、「t」或「k」,讀起來,急促有力,別有味道。有不少古詩、詞牌都用入聲韻,這有助營造氣氛、表達主題。例如柳宗元的五言古詩《江雪》,三個韻腳都是入聲字︰「絕」、「滅」、「雪」,吟哦之際,孤寂絕滅之意隨韻而出;此外,大家耳熟能詳的岳飛《滿江紅》、香港文憑試考生必讀的李清照《聲聲慢》都有用入聲韻,各位讀畢拙文後,不妨再找出這兩首詞,用粵語朗聲讀出,想必發覺更能體會作者所思所想。

四聲介紹到這裡,不得不談談上文提及的「平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文簡介過的平、上、去、入四聲中,除了平聲,另外三種聲調都有高低變化,故統稱為「仄聲」。古文、詩詞、對聯都講究平仄協調,對平仄運用有若干要求,稱為格律。

這裡以對聯為例,對聯論究上下聯平仄對立,即上聯與下聯相同位置的字,平仄要相反。上下聯的末字,要做到「仄起平收」,即上聯最後一字必須用仄聲,下聯最後一字必須用平聲。然而有時也有折衷的餘地,如七言對聯中,只需遵照「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原則就可,即對聯中第一、三、五個字的平仄,可以靈活使用,惟第二、四、六個字,才必須嚴格遵守平仄相對。五言對聯中,可採用「一三不論,二四分明」的原則。這也適用於近體詩創作中。不過格律詩中,有時也會因為詩人別出心裁,或為滿足對仗要求,而出現不合常規平仄格律的句子,稱作「拗句」,拗句須「救」,稱為「拗救」。這裡篇幅所限,便不深談了。

■迪尼路 現職中學教師 gglit@hotmail.com

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