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達智
數十年不覺任何報道,事業高峰期被稱「子喉歌后」的89歲粵劇歌伶冼劍麗於今年9月3日傳出因肺炎離世消息。自1956年灌錄《 一縷柔情 》大受歡迎,往後灌錄唱片達120張,雖非驚天動地紅星類型,卻明顯抱擁眾多忠誠知音人。
雖云粵曲已非上世紀70年代之前受追捧,始終具備深厚歷史文化元素,不可能一下子便沒頂消失,粉絲仍眾。卡拉OK盛行以來,好些粵劇名曲都被卡拉OK化,亦因此流傳下來,尤以唐滌生創作,任白經典;《帝女花》、《紫釵記》、《再世紅梅記》等等至受歡迎。麥炳榮、鳳凰女合唱《鳳閣恩仇未了情》;紅線女《昭君出塞》等等亦為上上之選。反之,一代花旦王芳艷芬經典,除《唐伯虎點秋香》外,《洛神》、《梁山伯與祝英台》及《小曲懷舊》、《檳城艷》等等對K歌之王們卻比較陌生。
筆者對粵曲並不熟悉,童年鄉間神功戲至常出現的大老倌以同為鄧姓新馬師曾(鄧永祥)為主,一般婦娘嫌其「爛衫戲」的《萬惡淫為首》,卻是一般叔父輩特別喜歡的戲碼。麥炳榮配鳳凰女,新馬師曾配吳君麗或為鄧族鄧碧雲都是熱門角色。直至英國上課回來,常開着電視,看與不看間讓粵語長片陪伴開夜車完成設計工作,始認識比較早退休、在自己出生前已嫁人息影的芳艷芬的眾多精彩電影及戲曲作品。
在加拿大上課期間,偶然聽到二姐從堂姐家中借來錄音帶;麥炳榮、冼劍麗、莫佩文合唱《文姫歸漢》,被慣聽任白、新馬師曾以外的粵曲演繹吸引,好些段落並非大鑼大鼓,而是近似清唱卻無阻深深被吸引。麥炳榮微帶沙聲配冼劍麗並不艷麗,卻以清晰、婉約、典雅的音色將蔡文姫這個歷史悲劇人物的一段悲苦人生刻畫細膩,在此之前從未聽過具備類同唱功的演繹。難怪冼劍麗看似從未以大紅大紫大老倌姿態出現,卻無損吸納大批資深粉絲莫失莫忘的支持,縱使當年十多歲,基本上從來聽的都以英文歌為主,卻為《文姫歸漢》一曲拜倒前輩獨步藝壇,無分古今東西的唱曲藝術領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