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戶撒有戶撒刀、銀器、竹竿煙「三寶」和過手米線「一絕」。
戶撒彷佛一座刀具加工廠,各村寨是它的車間,各以一種產品聞名。在戶撒,不經意間便可見到出售戶撒刀的店舖和製作戶撒刀的作坊;路邊碩大的廣告牌上,通常以製作人命名、不同品牌的戶撒刀廣告不時闖入眼簾。當流水線式的大工業生產衝擊手工業,戶撒刀的製作者們仍堅守匠心,傳承和弘揚祖先流傳下來的戶撒刀製作技藝。
刀起瓶斷 斷口齊整
2007年,戶撒刀製作者項老賽成為第一批226名國家級傳承人之一。
項老賽保留着的一段視頻記錄了他「揮刀斷水」的經歷:項老賽揮刀斬向平放於桌上的24瓶礦泉水,刀起瓶斷、乾淨利落、斷口齊整,印證了其親手鍛造的戶撒刀的鋒利。一把戶撒好刀,從選料到鍛造成形,無不傾注着工匠的心血。
項老賽四子項紅安說,戶撒刀通常選用上好的彈簧鋼、炭素鋼,鍛造時需千錘百煉;而最為講究的是淬火,火候拿捏全靠打刀師傅經驗和心得,凝聚着打刀師傅一生的功夫。
項老賽要將先民留下的阿昌刀鍛造的獨特技藝傳承下去,讓自己的四個兒子全部跟隨他學習,如今四個兒子已全部入選德宏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阿昌族先民在唐朝時期就掌握了鍛製和鑄造鐵器技術。據史料記載,明洪武年間,沐英西征時曾留下部分軍隊駐守戶撒屯墾,將打製刀具的技術傳給了阿昌同胞。明朝「三征麓川」後,中緬邊境戰事頻繁,邊關常大軍雲集,戶撒成為保衛滇西邊防中發揮着重要作用的「兵工廠」,迄今已600餘年。
阿昌族同胞吸取了漢族的兵器製造技術,形成獨特的戶撒刀鍛製工藝,明末清初走向成熟,鼎盛於民國年間;據稱,1990年,戶撒刀名師以獨特工藝鍛造了象徵民族騰飛的「九龍」指揮刀,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的指揮刀,護衛着莊嚴的國旗,迎來祖國的每個晨曦。2006年,戶撒刀鍛製技藝列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