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全流域高質量發展 打造人民群眾「幸福河」
香港文匯報訊 據新華社報道,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18日上午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上下游、幹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着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出席座談會並講話。
習近平在座談會中強調,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地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是重大國家戰略。加強黃河治理保護,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積極支持流域省區打贏脫貧攻堅戰,解決好流域人民群眾特別是少數民族群眾關心的防洪安全、飲水安全、生態安全等問題,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
流域生態環境仍脆弱
習近平指出,「黃河寧,天下平」。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始終在同黃河水旱災害作鬥爭。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對治理開發黃河極為重視。水沙治理取得顯著成效,防洪減災體系基本建成,河道萎縮態勢初步遏制,流域用水增長過快局面得到有效控制,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持續明顯向好,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成效顯著,三江源等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加快實施,上游水源涵養能力穩定提升,中游黃土高原蓄水保土能力顯著增強,實現了「人進沙退」的治沙奇跡,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加。發展水平不斷提升,中心城市和中原等城市群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農牧業生產基地和能源基地的地位進一步鞏固,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湧現,灘區居民遷建工程加快推進,百姓生活得到顯著改善。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着眼於生態文明建設全局,明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百姓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同時也要清醒看到,當前黃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難和問題,流域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保障形勢嚴峻,發展質量有待提高。這些問題,表象在黃河,根子在流域。
習近平強調,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加強協同配合,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着力創新體制機制
習近平還表示,要加強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領導,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幹大事的優越性,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尊重規律,更加注重保護和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抓緊開展頂層設計,加強重大問題研究,着力創新體制機制,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邁出新的更大步伐。
習近平強調,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非一日之功。要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既要謀劃長遠,又要幹在當下,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幹,讓黃河造福人民。
韓正在講話中表示,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齊心協力開創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局面。要全面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空間一體化保護和環境污染協同治理,形成上游「中華水塔」穩固、中下游生態宜居的生態安全格局。要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路子,因地制宜構建有地域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增強經濟發展的動力和韌性。要把保障改善民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提升全流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讓黃河流域人民更好分享改革發展成果。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探索出一套符合市場規律和方向的合作機制,形成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強大合力。
丁薛祥、劉鶴、何立峰出席座談會,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負責同志、有關省區負責同志參加座談會。
五方面治理保護
上游要以三江源、祁連山、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等為重點,提升水源涵養能力。
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包括建設旱作梯田、淤地壩等,有的地方則要以自然恢復為主。
下游的黃河三角洲要做好保護工作,促進河流生態系統健康,提高生物多樣性。
一、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二、保障黃河長治久安
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係不協調,是黃河複雜難治的癥結所在。完善水沙調控機制,解決九龍治水、分頭管理問題,實施河道和灘區綜合提升治理工程,減緩黃河下游淤積,確保黃河沿岸安全。
三、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要堅持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發展節水產業和技術,大力推進農業節水,實施全社會節水行動。
四、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要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三江源、祁連山等生態功能重要的地區,主要是保護生態,涵養水源,創造更多生態產品。
河套灌區、汾渭平原等糧食主產區要發展現代農業。
區域中心城市等經濟發展條件好的地區要集約發展,提高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
貧困地區要提高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要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五、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
■資料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