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愉韻度曲】學點篆文

2019-10-29
■青銅器。作者提供■青銅器。作者提供

梁君度

最近接連在廣州組織策劃了兩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周年的書畫展,更兼長年在粵港兩地從事文化活動,有朋友贈我「灣區先生」雅號。我覺得這雅號既有時代感,也十分有意思,於是請廣州著名篆刻家何國勳先生為我治印兩方──「梁君度」和「灣區先生」以作書法用印。不日,何國勳先生發來設計的印稿,並稱金文中並無「灣」字,可以「彎」字代替,這再次引起我對篆書的關注。回想當初編輯展覽作品集時,每每靠識印來識別書畫的作者名稱,所以覺得識點篆文確有好處。

篆文是十分有趣的文字,有大篆小篆之分,大篆是小篆之前的文字,指金文(或稱鐘鼎文)與籀文(金文之繁化)和石鼓文。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採用的字體,相傳為夏朝伯益所創。從事書法和篆刻的藝術家甚喜金文,頗多以金文治印或創作書法作品。金文之所以稱為金文,是因為文字鑄於金屬器皿或鐘鼎之上。

西周早期金文字體大小參差,個別筆劃首尾出尖,中體粗肥,捺筆多現波磔,字體渾厚,書風豪放。至西周中期,金文中粗筆波磔已消失殆盡,字體變得規整,字型呈長方形,體態修長,豎筆有被拉長之勢,筆劃粗細均勻,珠圓轉玉潤,書風清秀峻朗。到了西周中期偏晚,字體變得小巧寬博,結構鬆散、乖張,短筆居多,格局拘謹。先秦時期,金文書法一直處於書體演進變化之中,每個時期都有相對獨立的風格美感。而就其字體而言,其審美的、風格的、承載人文精神的所有內容,都被壓縮和凝聚於曲線的形質之上。

由於先秦的金文出現於距今兩千多年前,要學習金文書法必須突破文化隔膜的屏障。這個文化隔膜要突破很不容易,首先是要識字解字,然後是稱解筆意,要與古為徒,回歸古法。要老老實實從頭學起,其步驟是記字,摹字,解字,過了字形關再進入統篇讀帖,臨帖,積功日久,方能一窺門徑。學懂金文,自會有許多情趣,至於是否玩篆刻,開發方寸之間的那一片乾坤,就另當別論了。至少,文化視野開闊了,人的內涵自然也豐富了,多少能識看些印章,不再是「金」盲。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