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神州有情 > 正文

漢族阿爸藏族阿媽 40年共築藏生武漢之家

2019-10-30
■藏族學生相聚在楊昌林、次仁德吉夫婦家中,感受家庭溫暖。 受訪者供圖■藏族學生相聚在楊昌林、次仁德吉夫婦家中,感受家庭溫暖。 受訪者供圖

一段跨越漢藏兩個民族的愛情,一場跨越西藏和武漢55年時空的堅守。1965年漢族青年幹部楊昌林進藏工作,此後在札達縣與妻子次仁德吉相愛成家,也讓他與西藏結下一生情緣。因病返回內地後,藏族德吉阿媽、漢族楊阿爸及其子女為在武漢求學的西藏學生們支撐起一個溫暖的「武漢之家」。40年來,累計有萬餘人次的西藏學生在這裡落腳,完成學業後回到西藏投身家鄉建設。 ■香港文匯報記者 俞鯤 武漢報道

2019年國慶節前,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了楊昌林老人和他的女兒楊紅梅,推開門走進這個西藏學生的「武漢之家」,一股濃濃的「西藏style」撲面而來,藏式門簾、酥油茶、風乾肉、奶渣,這些特色都讓藏族學生們有強烈的回家感覺。雖然今年楊昌林已經83歲,50多年前的塵封往事,他回想起來依舊思緒如泉湧。

夫妻同心 服務藏區百姓

「苦、很苦」,就是楊昌林對上世紀60年代西藏的印象,「譚冠三將軍(原西藏軍區第一任政委)說要把自己的老骨頭埋在西藏,我也要扎根在那裡,到西藏最艱苦的地方幹一輩子」,楊昌林清楚地記得當年在自治區報告會上聽「老革命」演講的情景,當時他就立下志願,哪裡艱苦就去哪裡,娶一個藏族姑娘為妻,從此扎根西藏一輩子。在札達縣,楊昌林遇到了藏族姑娘次仁德吉。

那時兩人在工作上的接觸很多,楊昌林是派往縣政府的幹部,德吉是縣門市部的售貨員。回憶起年輕時的德吉,楊昌林誇讚不已。她聰慧、熱心,除了盡職盡責為當地百姓服務,還用業餘時間教藏族同胞們學習文化知識,在當地人中間威信很高。

當時藏漢通婚還不常見,地方財糧科的幹部從中撮合,楊昌林向德吉表達了要在西藏工作一輩子的想法,打消了她的顧慮,兩人才正式談起戀愛。婚後,楊昌林把女兒楊紅梅和兒子楊紅兵寄養在武漢的同學家裡,自己繼續和德吉在西藏工作。上世紀70年代初,兩人從札達縣調回阿里地區,德吉在阿里地區醫藥公司工作,楊昌林則擔任阿里體委主任,那時他全身心投入工作,當地的球場設施都是他自己設計,然後跟工人一起鋪設建造起來,還要組織當地的體育活動、群團活動的開展。

因病返漢 創「武漢之家」

由於長期在4,700米高海拔地區的超負荷工作,楊昌林突發高原性心臟病導致休克,之後他們才服從上級安排於1978年調回武漢,在武漢大學工作。

不能在西藏工作一輩子,就在武漢繼續為西藏的發展出力。與武漢大學一路之隔的武漢水利水電學校設有西藏班,兩人經常去慰問幫助藏族學生。楊紅梅回憶說,當年的條件艱苦,沒有火車和飛機,在內地求學的藏族學生幾年也回不了家。有一位藏族學生阿松,先是媽媽去世,來到武漢不久爸爸也去世了,成了孤兒,怕影響到她的學習情緒,學校就沒有告訴她家裡的情況。每到放假,楊昌林和德吉就把阿松接到家裡住,像對自己的女兒一樣疼愛照顧。楊家離藏族學生們很近,他們經常放學後來喝酥油茶,吃糌粑。那時家裡的日子過得並不富裕,但是楊昌林和德吉對學生們卻非常大方,周末給學生們吃上最新鮮可口的飯菜,剩菜剩飯自己在接下來的周一周二繼續吃。幾十年來,家中藏族學生絡繹不絕,這麼多年,累計已有上萬人次的藏族學生走進過「武漢之家」。在這裡,遠離西藏的學生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親切地稱他們為「楊阿爸」和「德吉阿媽」。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