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僑港每年魚貨交易量50萬噸,成為廣西最大、全國有名的漁業重鎮。 網上圖片逾萬名越南歸僑安置地 四十載滄海變桑田
1978年5月,19歲的周玉富六姐弟和父母擠在一艘5米來長的小木船上,從越南海防的婆灣島出發,在北部灣的海面上漂划了六天六夜,終於在廣西北海市一個叫做「地角」的小港灣上了岸。和周玉富同樣因歷史原因前往北海的有1萬多越南歸僑。翌年,廣西批准在這裡成立唯一一個安置歸僑的鎮級行政區域 「北海市僑港人民公社」,後來更名為僑港鎮。41年過去,周玉富登陸的這片荒灘,如今已是整個北部灣最繁華的漁港、十里銀灘上的魅力風情小鎮,更成為聯合國世界難民安置的典範。
■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進、蘇征兵 廣西報道
天剛剛矇矇亮,61歲的周玉富早早出了門,他要去碼頭上迎接頭一天下午即出海、打了一整夜魚剛剛返港的兒子。「我家這條漁船不大,才25米長,一夜下來少的能打個三四噸魚,多的時候能到七八噸。」周玉富滿懷期待地唸叨着。自8月16日北部灣開海後,全家人再度忙碌起來了。
廣西最大漁業鎮
「剛回國那時候,全家八口人身無長物,只有聯合國難民署發的每人20公斤雜糧,擠在一個12平方米的帳篷裡,只有2張小床,回國過的第一個新年,手上只有一塊錢,」回想起41年前的往事,周玉富不由感慨萬千,生活的重壓曾讓他對前途一片迷惘。
「現在每天打打牌,接送孫女孫子,悠閒得很嘛。」周玉富的牌友、57歲的胡和喜接口說,而周玉富88歲的老母親更沒想過如今五世同堂的日子。
目前,僑港每年魚貨交易量50萬噸,成為廣西最大、全國有名的漁業重鎮,海產品加工業從以前僅有的兩家小加工廠,發展到如今的十餘家精深加工品牌,年加工量達20餘萬噸,遠銷歐美、日韓及港澳台、東盟。陸地面積僅半個平方公里的僑港鎮,GDP早已超過30億元(人民幣,下同),人均收入在3萬元以上。
成旅遊新名片
進入秋季,北海的旅遊高潮漸漸回落,但在僑港風情街,依舊是夜夜高潮,數百家商舖的風情街上,遊客絡繹不絕,尤其是一公里多長的僑港風情美食街,緊鄰碼頭的人行道一到夜晚即被海鮮大排檔「佔領」,幾乎座無虛席,成為人們最愛的「深夜食堂」。
如今到僑港鎮旅遊的遊客,不僅能看海景、嚐海鮮、玩海水、吹海風,還能嚐到地道的僑港特色小吃、越式菜餚。每當夜幕降臨,尤其是夏天,風情街上風情萬種,操着不同口音的遊客和當地居民早已三五成群,一邊品嚐各種風味小吃,一邊消暑談笑,人們或暢飲一杯菠蘿冰,或品嚐幾條越南捲粉,享受陣陣螺香,愜意無比。
當地政府在僑港鎮開闢僑鄉風情街,把中國、越南、柬埔寨、泰國的特色小吃都引進來。每到夜晚,風情街燈紅酒綠,僑港糖水、捲粉、春卷、煲仔粉、雞絲粉、蟹仔粉、炒冰、炒螺等100多種小吃逐漸興起,同時街頭上出現越南春卷、咖啡等域外商品,吸引着越來越多的遊客品嚐和選購。越南話、廣東話、普通話的叫賣聲此起彼伏,黃皮膚、白皮膚、黑皮膚的遊客紛至沓來......
疍家婚禮是僑港鎮的特色節目,慕名而來的遊客都盼望能一睹為快。僑港人感悟到這一商機,2018年休漁期間在漁港內推出大型疍家婚禮表演活動,龍舟、花艇、獅龍、鑼鼓一併上場,鹹水歌對唱,夫妻拜堂,聲樂陣陣,遊客近距離看到顛船接親,聽到粵語山歌,興奮得情不自禁。
「僑」字特色,令僑港鎮成為內地聞名的旅遊景點,濱海風光、疍家風情、越式餐飲是僑港的三張「名片」,為了打造「玩在銀灘、吃在僑港」品牌,政府對組成風情節的僑北路、僑南路進行改造,並向小港北一、二路延伸,形成了兩條新的風情美食街區。今日僑港風情街,正在成為「一帶一路」異國風情特色一條街。
根據統計,2018年,僑港接待遊客超過35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超過6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