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專題 > 正文

搭建藝術交流平台 傳遞「滬港一家」精神

2019-11-06
王英偉在滬暢談香港與內地的文化交流。 張帆 攝王英偉在滬暢談香港與內地的文化交流。 張帆 攝

據了解,「香港節2019.藝匯上海」是港府繼2010年參與上海世界博覽會後首個在內地城市舉行的大型文化盛事,以「文化創意」、「滬港連繫」、「年青活力」為重點,向內地觀眾展示香港的文化藝術精粹,亦為滬港兩地提供藝術交流的平台,透過與上海的文化場地、博物館以及其他單位合作,傳達「滬港一家」的精神。而「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香港文化周」是在2017年11月簽署的《內地與香港特區深化更緊密文化關係安排協議書》,以及2018年5月簽署的《滬港兩地互辦文化周合作備忘錄》的框架下舉辦的。

王英偉:鼓勵香港文化人「走出去」

本次活動的主辦機構之一、香港藝術發展局局長王英偉表示,支持更多香港文化人「走出去」將是他任內的重點工作之一,未來還將增加政策和資金支持,特別鼓勵香港文化藝術院團和人才「回歸」內地推廣和交流。

為期一個月的「香港節」是香港特區政府參與上海世博會後首個在上海,甚至是內地舉辦的大型文化交流盛會。王英偉介紹,活動源於兩年前他在杭州向國家文旅部主管領導(當時應為國家文化部)提出的構想,考慮到香港文化藝術方面水準已獲得國際認可,但是在內地的知名度還不夠,因此是否可以定期在內地選一個城市進行集中推廣,包括表演藝術、展覽、電影等,有助於增強香港與內地的民心相通。這得到了國家文化部的支持,回港後,民政事務局、康文署、藝發局以及本港各大文藝機構也積極響應,政府還有專門的撥款支持,所以「香港節」應運而生。

今次來到上海的共有約20項展演項目,王英偉形容是香港文化藝術界「精英盡出」,其中還有8個項目被選入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香港文化周」。首選上海,是在於滬港交流一直非常密切,上海的「海派」文化曾經深深影響了香港,即便今次來滬演出的很多本港藝術家也都祖籍上海,對他們來說,更有「回家」的親切感。他還透露,有了今屆成功舉辦的基礎,下一屆的「香港節」已經確定回到大灣區,在廣州舉行。

王英偉一直感覺香港文化藝術仍「養在深閨人未識」,所以非常注重鼓勵藝術家們「走出香港」,在展示自己的同時更與當地進行交流。對藝術家來說最寶貴的也在於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出去越多,汲取的養分就越多,創作才會更成熟,更有層次感。他舉例說,此次在籌備上海的活動過程中,本港藝術院團與內地同行在活動籌備、人員往來、藝術方面都有了難得的交流機會。在這些過程中,香港人可以了解內地是怎麼做事的,而內地也能更好了解香港文化現在是什麼樣子。

中西合璧、富於創新是他對本港文化藝術特色的概括,也希望透過今次的展演讓更多內地觀眾了解。他說,比如這次由香港中樂團帶來的開幕演出,很多人都會感覺越發像西洋交響樂,其實這是因為本港音樂人多有接受西樂教育後的自然流露。事實證明這樣的形式內地觀眾非常喜歡,演出當天不斷地喊「安哥」,中樂團因此將原定為後面幾場演出中準備的曲目拿出來,《上海灘》、《射鵰英雄傳》主題曲等等,把全場氣氛推向了新的高潮。另外還有一些較為新潮的作品,也展現了香港文化人的博採眾長。如在港大獲成功的毛俊輝的粵劇《百花亭贈劍》、鄧樹榮戲劇工作室的舞台劇《麥克白的悲劇》等。

急需推動港青與內地交流

相對於以往的文化交流,今次的展演戲曲演出、非遺展示所佔的比例更高。如粵劇就有三個項目,除了上述毛俊輝的佳作,春暉粵藝工作坊還將帶來「粵劇生、旦、淨、醜行當展演」,八和會館亦會與上海昆劇團合作推出昆粵大戲《白蛇傳》。王英偉說,以戲曲為代表的傳統文化交流和展示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未來還將增加香港與內地在傳統文化領域的對接。他強調,有更豐富的傳統文化根基,對於香港藝術只有好處。在以往與外國藝術家的交流中發現,他們也很看重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這個元素。

他還特別介紹,藝發局現在已經有專門的資金支持,推動更多本港文化人到內地巡演、交流。如果有特別好的活動,還會額外撥款支持,未來更希望能與內地同行一起創作。在他看來,推動新一代香港年輕人與內地的交流是當務之急。特別是回歸後出生的孩子們,他們的祖輩、父輩與內地的聯繫可能相對緊密,而到了現在,則接觸和交流機會少了,有不少更接受了太多西方教育,對於自己的祖國反而疏遠了,所以亟需補課,由此來說,文化也就更加重要。■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