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中國話劇的黃金歲月
在重慶渝中區中一路旁,有一座不起眼的建築--抗建堂,這座曾在中國話劇史上綻放光芒的建築經過4年的修葺籌備,早前正式對外開放,這是目前內地首個以抗戰戲劇為主題的話劇類專業博物館,使用面積近3,000平方米。「演員四億人,戰線一萬里。全球作觀眾,看我大史劇!」劇作家田漢曾如此驕傲地讚譽在抗建堂演出抗戰戲劇的盛況。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孟冰 重慶報道
抗建堂落成於1941年,得名於戰時口號「抗戰必勝,建國必成」。建成後,活躍於陪都的中華劇藝社、中國萬歲劇團、怒吼劇社、孩子劇團等20多個話劇社團在此輪番上演新作,共計33部大型話劇。從1941年4月至1945年抗戰勝利,包括《北京人》、《棠棣之花》、《風雪夜歸人》等戲劇大師經典劇目均在此首演,轟動全國,風光無比。放眼當時的整個重慶,在日軍轟炸之下全市曾連續舉辦四屆大規模的抗戰演出活動,形成了著名的「霧季公演」,四屆公演劇目總數達239部之多,鼓舞了士氣,也極具藝術價值,赫赫有名的「中國話劇黃金時代」也由此而來。
霧季公演 戲劇盛世
1941年10月11日,重慶「霧季公演」揭開大幕,此後每年10月到次年5月,重慶的戲劇人利用「霧季」敵機不敢貿然進入山城轟炸的間隙,開展大規模的演劇活動。中國話劇的現實主義,經五四時期的濫觴,30年代的奔湧,到了40年代,已然成為浩蕩之勢。這一時期,出現了一批優秀的劇作家和高水平的劇作,如曹禺的《家》、《北京人》,夏衍的《一年間》、《法西斯細菌》,田漢的《盧溝橋》、《秋聲賦》,宋之的的《霧重慶》、《刑》,吳祖光的《正氣歌》、《風雪夜歸人》,于伶的《夜上海》、《長夜行》等。
「霧季公演」是抗戰大後方的戲劇盛事,它的影響遍及全國,鼓舞了人民的抗敵熱情。由於連年演出,推動了創作,使話劇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上都有所拓展,演劇的藝術水準也有很大的提高。
記者在修葺完畢的抗建堂中,看到《霧重慶》的海報。抗建堂負責人告訴記者,《霧重慶》直接反映抗戰時期的社會現實,通過流亡重慶的大學生的沉淪,展現國民黨統治區陰冷、污濁的社會圖景和年輕知識分子的人生困境。戰爭的持續、庸俗的社會氣息、生活的壓力,逐漸消磨了他們的鬥志,在時代的潮水中他們隨波逐流,淪為商人、交際花、算命先生等,喪失了人生理想和奮鬥意志。這些戲劇結構完整、形象鮮明、情節動人。
博物館分為八個展區
依託抗建堂的光輝歷史,重慶將此打造成為目前內地首個以抗戰戲劇為主題的話劇類專業博物館。記者看到,在博物館展區分為前序、抗戰戲劇概況、抗戰戲劇團體、抗戰戲劇名人、抗戰戲劇名劇、抗戰戲劇歷史成就、抗戰戲劇精神傳承和抗戰戲劇觀演體驗等八個單元,通過豐富的文字、圖片、實景模型等方式系統展示重慶抗戰戲劇的歷史風貌、歷史貢獻和藝術成就。
在眾多陳列品中,一張《1940年文工會成立時的簽名軸》(複製品)頗引人矚目,據它的捐贈者翁植耘曾撰文回憶,1940年11月7日,「抗戰文化工作委員會」成立招待晚會在抗建堂舉行,周恩來、郭沫若、于右任、茅盾、陽翰笙等300餘人在簽名軸上簽名留念。記者在密密麻麻的簽名中間的位置發現了周恩來的簽名。史料記載,周恩來簽名時謙遜地簽在了宣紙最右邊,但後來工作人員將兩張宣紙裝裱成橫軸後,周恩來的名字恰巧位居正中。
「博物館不僅有當年的人物照、劇照等圖文,還有應雲衛、曹禺、陳白塵、項坤、張逸生等多位抗戰劇人後代捐獻的實物、手稿、書籍等。」負責人介紹,博物館徵集到抗戰時期演出劇裝、道具、舞台燈具、聲效器械等實物十餘件;還有由李暢、薛殿傑、胡妙勝、高廣健等多位當代中國舞美大師分別領銜創意製作的《風雪夜歸人》、《清宮外史》等抗戰戲劇經典劇目舞台模型,以及數百種有關抗戰戲劇的研究文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