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通識博客 > 正文

全球化變搶飯碗 本土優先有市場

2019-12-12
■全球各地都有反全球化的示威活動。 資料圖片■全球各地都有反全球化的示威活動。 資料圖片

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相伴而生,一個國家在開放與他國貿易的同時,也要承受外來企業及商品的競爭,企業或工人或許會被淘汰,社會遂出現反全球化的呼聲。反全球化一般是反對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諸如剝削勞工、貧富差距和社會不平等加劇、經濟發展造成的環境災難等。歐洲因大量難民湧入而催生排外風潮,提倡「美國優先」的特朗普推行入境禁令,又指摘別國「搶飯碗」,反全球化的行動也慢慢走進大眾的視線。 ■林曦彤 特約資深通識科作者

【全球化】資料A

1. 細閱以下資料:

表二:最全球化國家排名

排名 國家  得分

01  荷蘭  92.84

02  愛爾蘭 92.15

03  比利時 91.75

20  新加坡 83.64

27  美國  79.73

71  中國  62.02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1.經濟

.貿易金額及國際投資金額佔GDP比率

.貿易及資金流動的限制

2.社會

.外國遊客數量

.外籍居民人口

.互聯網用戶數量

.電視用戶數量

.麥當勞餐廳數量

.宜家家居(IKEA)數量

3.政治

.大使館數量

.參與國際組織數量

.簽署多邊或雙邊條約數量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表一:全球化指數部分計算指標

資料B:經濟全球化的議題舉隅

《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

.推動各國經濟增長

TPP原是美國、日本、新加坡等12國的多邊自由貿易協定,成員國經濟總量佔全球40%,協定目標提高成員國的貿易和經濟增長,長期目標是取消各入口貨品逾1.8萬種關稅,被視為美國前朝奧巴馬政府制衡中國經濟影響力的手段。

.使本地工人失業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前已抨擊TPP是「國家潛在災難」,認為工廠因而到國外設廠,令美國工人失業。強調「美國優先」的他在2017年1月簽署行政命令,宣佈美國退出TPP,要求重啟「更公平」的貿易協議。■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C:文化全球化的議題舉隅

法國禁穿布堅尼事件

.女性有自由選擇穿布堅尼

法國自1905年嚴格奉行政教分離,在公眾場所禁止展示任何宗教象徵,如2010年全國禁止公開穿遮蓋全身與臉部的罩袍。2016年,法國約30個巿鎮禁止在海灘穿包裹全身、伊斯蘭女信徒的泳衣「布堅尼」。

設計布堅尼的黎巴嫩裔澳洲籍設計師表示,布堅尼「旨在給女性自由」,強調可供任何人穿荂A包括不同宗教信眾、患皮膚癌或剛分娩的婦女,非穆斯林專屬,是女性的自由選擇,批評法國政客妨礙他人自由的做法可怕。2009年法國穆斯林婦女卡羅爾被禁穿布堅尼入泳池,她曾表示穿茈為磳妥慦a「心裡非常高興」,「因為按穆斯林傳統,我們不能隨便暴露身體。」 

.布堅尼有違現代社會價值

2016年,時任法國總理聲言布堅尼是奴役女性的象徵,有違現代社會價值;法國家庭、兒童及女權部長更稱,布堅尼與罩袍同樣是藉隱藏女性身體來控制她們,危及社會多元與女性解放。2016年8月,法國法院裁定暫緩禁令,指禁令嚴重侵犯公民信仰及個人自由。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a) 根據資料A表一,若要增加兩項全球化指數的計算指標,你認為應是哪兩項?解釋你的答案。

(b)「全球化對已發展國家的整體發展是弊多於利。」你是否同意這個說法?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全球化+能源科技與環境】

2.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全球六大可再生能源

水力發電

.河道附近可建水壩及水力發電站便可發電。

.受地理環境條件限制。

.以水壩改變水的流向或建水電站可能造成地質擾動。

.建水電站和水壩會佔用土地。

風能

.有充足風力及有大量土地建風力發電機便可發電。

.破壞景觀、危及鳥類生存、無風就得物無所用。

生物質能

.轉廢為能發電(如利用廚餘發電、「地溝電」亦可轉化為生物柴油);發酵甘蔗、玉米等農作物可提煉生物燃料乙醇(即酒精)。

.存放廚餘等會產生臭味,影響鄰近地區的生活素質。

.玉米和甘蔗是糧食,用作燃料或影響糧食供應及令糧價上升。

太陽能

.有充足日照及有地方放置太陽能板便可發電。

.發電成本高、製造光伏板原材料「多晶矽」會產生污染。

地熱能

.有天然地熱便可利用以驅動渦輪發電。

.熱效率低,只有約30%熱能用以驅動渦輪發電機。

.排出的熱水礦物質含量高。

.有毒物質如硫或隨熱氣噴進空氣。

潮汐能

.地理環境在海邊便可借助海浪和潮汐發電。

.發電廠建在海港成本高昂。

.影響海洋和河口生態。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B:跨國企業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情況

facebook承諾在2020年前全面使用可再生能源,同時會減少排放75%的溫室氣體,主要目標是希望向「綠企業」邁進。事實上,在此之前Google、蘋果、三星等跨國企業也先後希望成為「綠企業」。facebook的可再生能源之路從2013年開始,至今已簽署超過3千兆瓦太陽能和風力發電能源的購買合約。過去12個月,便已高達2.5千兆瓦。這些可再生能源主要提供數據中心營運所需要的電力。

其他科技巨企如Google和蘋果,也分別在去年11月和本年4月宣佈已全面使用可再生能源。至於三星,則與facebook一樣,預計在2020年底前達標。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a) 參考資料,指出及解釋可能影響發展中國家使用可再生能源的三個因素。

(b)「新能源取代傳統化石燃料的使用,是目前挽救氣候變化的最佳方法。」你是否同意這個說法?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今日香港+全球化】

3.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各地跨性別人士心聲

Poyd(泰國藝人)

泰國的變性文化普及,雖然法律未承認第三性別,但歧視情況不算嚴重,各行各業都有變性人。

被譽為泰國最美變性人的Poyd,因在港產片《掃毒》演出為香港觀眾所認識。

作為「第二類女性」,她承受不少壓力,由變性至加入娛樂圈,一直不獲父母支持。但她自覺幸運,沒因變性而在娛圈受到排斥,後來愈來愈多人支持,父母始放心,反過來支持她。

武斯特(奧地利藝人)

武斯特是男人,留茠蠷v、滿臉鬍子,自言少年時因性傾向飽受歧視,2006年以本來面目參加奧地利才藝節目,2011年才以易服形象示人,成為「她」,「我創造鬍子女士的扮相是要向全世界展示,你想怎樣做都可以,只要你不傷害任何人,你一生想幹什麼都可以。」

韋赫斯特(比利時人)

原名Nancy的比利時變性人韋赫斯特因3次變性手術失敗,自稱不想變成「怪物」,要求安樂死。醫生基於「難以承受的心理痛苦」為由,2013年為韋赫斯特執行安樂死。

歐陽(香港人)

歐陽出生時為男性,從小愛穿裙也曾暗戀男同學。在整個認知性別過程中有無數掙扎及漫長的適應期,但慶幸終於找到出路,「當我能這樣單獨面對自我,助我認清心中理想性別的模樣,而那個我,是一名女性。」回港後他向家人坦白,獲得體諒,2013年接受變性手術。

春菜愛(日本藝人)

日本變性女藝人。2009年,她在第五屆國際變性人/易服者選美大賽中奪冠,她希望比賽能宣揚愛和尊重,讓社會大眾了解變性人或易服者的性別認同與文化,減少歧視。

資料B:香港跨性別人士情況

「香港性小眾平權聯盟」2013年訪問逾500個同性戀及跨性別人士,發現近七成跨性別人士曾受歧視,最常發生在教育及僱傭環境,包括待遇較差、受語言及肢體暴力等。研究人員指出典型的性別認同障礙個案,異性化行為與想法始於兒童期,到青春期身體呈現第二性徵後,就開始由於性別認同的因素出現心理、社會適應、人際關係上的明顯困擾。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C:部分地區情況

美國(同性婚姻合法)

2015年6月,美國最高法院以5票贊成對4票反對,通過同性婚姻全國合法,此前由各州份自行決定。投下關鍵支持一票的溫和保守派大法官在判辭指出,「沒有比婚姻更重大的結合......(同性戀者)尋求法律中的平等尊嚴。憲法賦予他們這個權利。」

中國內地(不承認同性婚姻)

中國政府在1997年把同性戀非刑事化;目前法律不承認同性婚姻。2015年12月湖南同性戀者起訴當地民政局拒絕為他和同性戀人辦理登記結婚手續,為內地首宗同性婚姻維權案。2016年4月當地法庭判敗訴,理據是根據《婚姻法》,締結婚關係須為一男一女等。

台灣(邁向同性婚姻合法化)

高雄、台北等多個巿已開放「同性伴侶」登記,但部分登記不具繼承遺產等法律效力,亦不會顯示在身份證等證件。2017年5月,台灣14名大法官作出司法解釋,同性婚姻不影響異性二人適用《民法》婚姻章的規定,「亦未改變既有異性婚姻所建構之社會秩序」,「更可與異性婚姻共同成為穩定社會之磐石」,裁定台灣現行《民法》未能保障人民婚姻自由、違反憲法,要求主管機構兩年內修法。

香港(社會仍有爭議)

2015年12月,有高級入境事務主任提出司法覆核,指公務員事務局和稅務局均不承認其在新西蘭註冊結婚同性伴侶,使他們未能享有應得福利及權利,認為屬歧視,違反基本法、《香港人權法案》。高等法院2017年4月裁定公務員事務局間接歧視;至於申請人指稅務局拒絕合併評稅,則被裁定敗訴,法官指《稅務條例》列明「婚姻」為一夫一妻,稅局的解讀正確。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a) 根據資料A,世界各地跨性別人士面對哪些共同問題?試舉出三個,並加以解釋。

(b)「同性婚姻合法化是保障跨性別人士權益的最佳方法。」你是否同意這說法?參考資料,解釋你的答案。

【總結】使用傳統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氣帶來污染,且分佈不均、儲量有限,終有耗盡之日。新能源,尤其可再生能源,長久以來被認為只能作化石燃料的補充。不過,化石燃料儲量有限,加上燃燒化石燃料對環境的影響,較環保的能源漸被重視,有國家甚至考慮推行「百分百的可再生能源政策」。新能源是否百利而無一害?新能源又能否完全取代傳統化石燃料成為「完美能源」?值得深思。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