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藝粹 > 正文

遊走於工場與展場間 細看紡織品與藝術如何嫁接

2019-12-21
■須藤玲子的作品《鯉魚流》。 主辦方提供■須藤玲子的作品《鯉魚流》。 主辦方提供

生活中紡織品無處不在,它們被觸碰,被穿在身,用於分隔空間或儲存物品等等,大眾慣於以消費成品方式認識織物及紡織,但往往忽視了它們與人類的情感、記憶甚至思維方式之間千絲萬縷的關聯。因此,一場紡織變革悄然進行--一群擁有跨學科背景的紡織及時裝策展人、學者、當代藝術家等,致力於將傳統工藝以展覽、時裝等新形式呈現,帶來使觀眾耳目一新的體驗,從而產生對紡織的新認識,亦助力產業新發展。日前,在南豐紗廠的CHAT六廠舉辦了紡織設計師的個人展覽及第四屆研討會「紡織步調:遊走於工場與展場之間」,研討會邀請到多位人士,分享他們的真知灼見,以及在將紡織品以另一種形式呈現時所面臨的挑戰。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依江

除了研討會,CHAT六廠現正展出紡織設計師須藤玲子的個人展覽「須藤玲子:『布』之作業」。走入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抬頭便可望見今次展覽的中心作品《鯉魚流》。這個由著名平面設計師齋藤精一作藝術指導的作品,讓80多條色彩斑斕的鯉魚旗群浮游在展場空中,使人彷彿置身於夢境。迴廊處可見須藤所使用的製作工具以及一系列布辦,讓觀者透過觸覺體驗展覽所使用的不同布料。

作為日本東京紡織公司的設計總監,須藤將日本傳統紡織製造工藝結合新材料及新技術,生產了許多創新織物。除了採用普通的紡織材料,如棉花、絲綢、羊毛外,她更使用非主流物料如日本傳統和紙,以及另類工序如加熱和針刺技術。她在設計上的創意,往往令日本瀕臨消失的古舊紡織機器和工藝得以重生。此外,她還一直關注紡織物回收與再造問題,以及紡織生產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她的織品兼備實驗性及功能性,故被廣泛應用於點綴公共場所、酒店、商店、服裝衣飾。CHAT六廠聯席總監高橋瑞木及張晶晶表示:「須藤玲子的紡織品源於她對日常生活的敏感度,對新材料的好奇心以及她對紡織傳統的熱愛。」

須藤玲子的展覽將持續至明年2月23日,而這期間的重點活動,便是本月為期兩日的研討會「紡織步調:遊走於工場與展場之間」。在研討會開場對話中,須藤玲子和齋藤精一進行一番對談,分享此前及今次共同策劃展覽的經驗,探討他們是如何構想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展覽模式,使得藝術家的想像力和紡織工藝共同呈現在受眾眼前,以呼喚他們對於紡織工藝以及織品的好奇和關注。

透過藝術帶出情感溫度

提及香港紡織工藝,台北藝術家康雅筑則提出不少意見。她是今次研討會的講者之一,亦是今年CHAT六廠的駐場藝術家。9月至12月間,她在香港進行深度訪問調查,並與幾個本地紡織企業合作,完成了她的棉花研究計劃,這是繼印度、曼徹斯特後的香港部分「棉花夢」,成果包括一系列畫作、紡織品以及影像資料等。

康雅筑說:「棉花不只是種材料,它牽涉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文化和人。『棉花夢』就是關於人的企劃,嘗試把人的記憶、過去與潛意識、未來連接。」她的訪問對象宜姐從事紡織行業多年,目前在CHAT六廠操作一台併條機。在了解宜姐關於紡織業的個人記憶後,康雅筑請她佩戴記錄睡眠狀態的智能表,並將她的睡眠記錄具象化,織在條狀的織物上。康雅筑指出記錄中起伏較大的一段:「那段時間宜姐的併條機出故障,找到原因那晚她的睡眠狀態才有較大波動,因為那天她睡得很好。」這塊條狀織物就是關於宜姐的「棉花夢」。康雅筑透露她會將這個計劃延續,織出更多人的記錄,她說:「這就像記憶的河流、時間的河流,即使紡織業衰落,記憶和經驗仍連接着人的精神生活。」

關於她的研討議題「紡織物料、題材及其領域能如何協助藝術家表達關注」,康雅筑認為,織品有利於喚起觀者感受,只因人們太過習慣而沒有給予思考。她希望透過不同人的故事和生活經驗,改變觀者對於織品的思考方向。遊走於工場與展場間,她說手工藝者和藝術家身份之間並沒有界線,只是藝術家呈現的是結果,而手工藝者注重的是過程。她希望做到的,是透過藝術帶出手工藝的溫度,也就是被人們所忽視的最具情感的部分。駐場後期,她還在CHAT六廠的開放工作室裡舉辦工作坊,帶領體驗者一起感受紡織的溫度。

康雅筑提及她喜歡香港工業區的新舊融合,她說:「就像CHAT六廠,保留舊的基礎結構,隨世代變遷添加新元素,再一起成長。」她自己的創作也包含着新舊融合的成分,才使得關於紡織被遺忘的記憶以全新面貌呈現於觀眾眼前。此次「棉花夢」計劃正是她與一眾本地舊紡織工廠合作完成,比如一些畫作是由她創作,再交紡織廠紡製出來。她笑言:「我不是活在過去,只會坐在那裡織布的人,所以才想到把工業產業和藝術聯結。」

打破局限見到更多可能

持續兩日的研討會中,來自世界各地的講者從不同視角探討織物與紡織:藝術家梅娜.查亞詩瑪和學者斯爾.鞏.薩陶德禾由紡織品交易審視權利、文化和政治;概念藝術家阿布拜卡.弗法那與紡織學者兼藝術家卡玲.雅特曼從對藍染技術的探討延伸到社會生態層面;時裝設計師富永航和FFIXXED STUDIOS則借鑒攝影和表演等的敘事模式,挑戰世俗將紡織品和時裝作為商品的定見。

正如會議主題「紡織步調」所指說的,這些跨界學者及藝術家們憑藉輾轉於工場與展場之間的經驗,以敏銳觸覺和獨特視角打破受眾對於織物的固化體驗以及局限理解,重新審視織品和紡織。在他們的努力下,織品也逐漸脫離作為「商品」的局限身份,蘊含了更多樣的可能,具備了更強大的敘述及表達張力。回顧香港紡織業歷史,儘管現今已難以重現昔日輝煌,但這樣的探討是否能給予紡織行業一些另闢蹊徑的靈感與啟發?讓我們拭目以待。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