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屆康文署舉辦的北歐五國藝術節,除了邀請挪威國家芭蕾舞團演出戲劇大師易卜生經典《群鬼》之芭蕾舞劇版本外,亦安排了本地藝團進劇場的讀演加現場評述版本,以兩個迥異的手法去探索及演繹易卜生這個衝擊着當時道德規範、相當大膽的劇本,編排是頗有心思。
《群鬼》是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代表作之一,藉着角色面對的兩難局面來展示社會問題。進劇場的版本是以讀劇形式進行。他們將文化中心劇場佈置成咖啡座,為觀眾供應飲品及小食,觀眾坐在佈於四周的沙發、高椅或椅子上,只餘一個半圓為主要演區。雖然是讀劇演出,但有簡單的舞台處理,演員服飾及道具都切合劇作內容。這次演出最特別及有趣的地方,是身兼導演及翻譯的潘惠森充當現場的評述員。營造一種較輕鬆的氛圍。潘惠森在演出前先解說了《群鬼》的時代背景,以及易卜生這作品在當時引起的迴響,然後在演出過程中,他輕鬆自如地為觀眾點出不同段落的重點及隱藏的意義,指出劇作中的家庭、救贖及傳統道德規範等題旨,但也沒有將劇本的底牌盡揭,讓觀眾有空間去從演出中思考及判斷。
雖說是讀劇,但演員都一絲不苟地演繹角色。當中,久未上台的陳曙曦將無法跳出虛偽的道德和社會規範的牧師之心態掌握得很細緻。陳麗珠自然出色,隨着劇本的發展而一步步撕破平靜家庭的表象,將女主人這角色的心理層次仔細演繹。陳淑儀演女僕父親駕輕就熟,將努力尋找機會向上而不惜出賣女兒的低下階層心理,演繹得宜,演女僕及兒子的林嘉寶及黃慶堯則仍有改進的空間,尤其是心理轉折相當複雜的兒子,還要多加鑽研角色的心理狀態。
進劇場這次演出,成功地將《群鬼》的內容題旨清晰地展現,也清楚地演出了劇本內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及無奈。而挪威國家芭蕾舞團的芭蕾舞版本《群鬼》則撇除了語言,純以身體顯示了舞蹈如何能鮮活地傳達那抽象的感情。
《群鬼》芭蕾舞劇的舞台主調暗黑,象徵了主人翁所面對的陰沉無出路的景況。舞台設計也別出心裁:後方是一座兩層高樓房的橫切面,隱含了易卜生這劇作家的主題,而金屬框架的佈景也叫人想到監獄:一所囚禁了女主角一生幸福的囚籠。創作及導演瑪莉特.奧恩將往事穿插在當下之中,成年的與孩提時代的兒子與女僕都會出現,將前因與後果並置。舞蹈之優點也許不在於說故事,但能以身體動作呈現抽象的內心情感。而奧恩亦將舞作集中在展示兩代及幾個角色之間的複雜關係及情緒之上。
編舞西納埃斯佩德以幾段雙人舞來交代女主角與牧師、她與丈夫、女僕及其父親、兒子與女僕間的糾結關係。像女主角與牧師的雙人舞,隱然透示了兩人曖昧的關係。擔演女主角艾爾文太太的卡梅娜.史比素是全劇的亮點。她以高超的技巧,深沉地展現了這個一生被道德枷鎖所困的女子的心理狀態,當她發現兒子因遺傳了父親的性病且病入膏肓時的晴天霹靂,很能觸動觀眾。演女僕的格萊特.尼巴克肯也很耀眼,她與父親的兩段舞,叫人看到兩人緊張而不尋常的關係。後來發現自己與相戀的少爺原來是同父異母的兄妹一段舞,也將那種悲憤及痛苦表露無遺。
兩個《群鬼》演出,一個展示了易卜生文字語言的力量,一個呈現了劇作內的感情張力,能夠並置觀賞,既加深認識《群鬼》這經典,也反映了經典作品實在可以有不同的演繹方式。
文:聞一浩
圖: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