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藝粹 > 正文

滬港話劇團再度「邂逅」 潘惠森經典作品上海首演

2019-12-07
■《邂逅月台》劇照,黃呈欣(右)是這次演出的唯一香港演員。■《邂逅月台》劇照,黃呈欣(右)是這次演出的唯一香港演員。

由香港戲劇界才子潘惠森編劇、香港話劇團助理藝術總監馮蔚衡導演的話劇《邂逅月台》作為「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後浪新潮演出季」的作品,近日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D6空間首演。這是時隔15年後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與香港話劇團的再度合作,亦是這一劇本問世三十年後的再度亮相。演出獲得上海觀眾的青睞,每場演出幾乎是座無虛席,一個多小時的觀劇期間更是笑聲、掌聲不斷,給來自香港的主創們很大鼓舞。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帆 上海報道 圖: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提供

老劇本駛向新「月台」

素不相識的一對都市男女,在繁忙的地鐵月台擦身而過,原本是各有各忙,永無交集,卻因為身處的車站忽然崩塌,外面的世界不存在而被迫相識......絕望的環境迫使他們回憶、交流、對抗、合作,直至攜手再度走向未知......這在今天看來仍有點「不可思議」的劇情,其實是潘惠森三十年前的作品,他的才思可見一斑。

《邂逅月台》最早於1989年由香港話劇團在港首演,當時的女主角正是今天上海演出的導演馮蔚衡。談到三十年間從演員「駛向」導演的這段心路歷程,她向記者坦言:「說來汗顏,當年演的時候基本上對戲的中心思想沒有很深入的想法,就是很努力完成任務便是了。」2006年,機緣巧合之下,港話與新加坡實踐劇團合作,想重新推出該劇,便邀請潘老師重寫劇本。重溫自己當年的創作,「潘老師自己都說『不能見人』。」馮蔚衡笑道,難忘再度拿到潘老師改定後的新劇本時的那種感動:「他把所有不必要的元素都去掉了,只餘下乾淨利落、有意義的文本。」更重要的是,曾經以為三十年前的東西一定會過時,「但現在重排,深刻體會到一點也沒有。」

多語言碰撞引爆笑

這個濕冷的初冬,來自南國的《邂逅月台》給上海的演出市場帶來了一股暖流。連續十天的演出(11月22日至12月1日)幾乎是一票難求。記者在現場看到,觀眾也並不局限在年輕人。演出也做了許多本地化的處理,例如台上演員的道具是當天出版的上海報紙、手機鈴聲為人所共知的款式,角色在餐廳點餐、家中做瑜伽、在公園讀張愛玲的書等等場景都讓人一度忘記這是一個港劇。

馮蔚衡告訴記者,這次滬港合作的排演其實兩年前就有想法,這次帶來全部港話的製作班底,劇中的四個角色中,三個邀請到了上海的演員加盟。早前碰到的意外是,之前在香港定好的女主角檔期衝突,她不得不另請人來「救場」。唯一的香港主演黃呈欣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曾獲得過「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目前還是香港藝君子劇團的藝術總監。舞台經驗豐富的她唯一的不足是普通話稍遜。馮蔚衡笑言,乾脆順水推舟讓她在劇中用夾生的普通話和粵語、英語夾雜演出,來自上海的男主角亦會在演出中爆出兩句滬語。多語言碰撞不僅能提升「荒誕」感,亦拉近了與上海觀眾的距離。最經典的一幕是香港女主模仿上海小女人冒出一句標準滬語「儂想哪能就哪能(你想怎樣就怎樣)」,每到這時全場一定掌聲不斷。

在11月30日晚的演出現場,潘惠森也悄悄坐在台下。演出結束後,記者問起他感覺如何,他笑着直言「很好」。在馮蔚衡看來,演出的成功,除了因為上海觀眾本就十分開放,能夠接受創新,更重要的還是劇本真正做到了「去蕪存菁」,藝術在這裡已經沒有了地域界限,只留下了相同的思考:「人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港人敬業精神獲認可

談到滬港兩地戲劇人之間的碰撞,馮蔚衡直言火花不斷。在上海同行看來,港人演出中的生活化風格是難以在短時間內效仿的,這與兩地演員的教育傳統不無關係。儘管尚有語言交流上的稍許障礙,但是近年來滬港演員在合作時的磨合期越來越短,「因為都是年輕人嘛,有共同語言」。且在香港演員的感染下,內地演員在表演方面也更加自然和親切。讓馮蔚衡印象深刻的是,這次排練期間經常有上海演員會就表演的細節向她表達自己的意見,她認為這樣很好,更多的碰撞有助於藝術的精進。

值得一提的是,港人的敬業精神也受到了上海觀眾的高度肯定。演出期間恰逢上海入冬,濕冷的天氣讓很多港人直言「好凍」,但並不妨礙他們的排練和兢兢業業完成每一場。女主角黃呈欣其實在來滬前就摔傷了腿,這幾日傷口發炎,所以每天演出前導演都非常緊張。但演出鈴聲一響,觀眾能看到的只是一個絲毫無恙的摩登女性在台上奔來跑去,即便偶然留意到她腿上包着厚厚的紗布,大多會認為是劇情需要。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