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藝粹 > 正文

景德鎮陶瓷大學校長寧鋼 師古融今30載 陶藝中國風拂動現代美

2020-01-17
■寧鋼站在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縴夫》作品前合影留念。■寧鋼站在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縴夫》作品前合影留念。

「父親親歷戰火,幾經輾轉至景德鎮,一輩子沒有出過國門,卻深受『蘇聯畫法』影響。我得父親啟蒙,後瓷上作畫,又系統性地學習其他窯口技藝,形成個人風格。我兒子小小年紀就周遊列國,學習油畫再轉瓷器領域也不晚。」景德鎮陶瓷大學校長、「60後」藝術家寧鋼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家族三代習慣性漂泊,不斷讓環境重塑自我;同時,骨血裡的安土重遷,讓家族成員永遠不會忘記傳統,並互為牽絆。而這一對立又統一的特徵,同樣體現在其近30年來創作演變之中,逐漸沉澱出兼具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現代陶藝之風。■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逍

寧鋼認為,瓷畫作為繪畫的一種載體,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畫種,更為重要的是,世界認識中國是從瓷器開始的,瓷畫更具有典型的中國民族性;瓷畫藝術是世界進一步認識中國、講好中國故事的最佳藝術形式之一。而作為千年瓷都,景德鎮自帶厚重屬性,亦有創新基因,創作空間仍有無限可能,只待創作者潛心發掘。

畫瓷謀生 在混沌中拓邊界

「父親對油畫有情結,即便一輩子沒有賣過畫也能堅持,在艱苦年代靠省吃儉用才買得起畫畫的材料。他教我風景裡的『風』從哪裡來,欣賞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縴夫》,辨認素描中的光影關係。」寧鋼坦言,自幼夢想是成為一名油畫家,後因自景德鎮陶瓷學院(今景德鎮陶瓷大學)畢業後,際遇變幻,與陶瓷結緣。

上世紀80年代後期,他一邊從事素描、水粉靜物寫生、風景以及人物畫等課程教學,一邊跟隨秦錫麟先生學習傳統的陶瓷技法,一邊按照計件的方式替私人作坊畫瓷器。他畫彩瓷繪,勾線條又快又細,填色平整細緻,一天能畫上百個小鳥食罐,備受作坊主青睞。市場經濟在內地興起之初,為了日賺70元,室外飄雪,他整日坐在四面透風的廠裡畫壁畫;為了買結婚三大件(冰箱、彩電、洗衣機)、籌奶粉錢,他經常夏天大半月坐在窯爐邊,以至於中暑都不知道。

打工期間,他既畫類似於畫家高馬得的戲劇人物,又畫各種花鳥禽獸魚蟲,以中國畫或其他裝飾畫為範本,使其「轉譯」為陶瓷的裝飾畫面。最重要的,他已經習慣性在混沌中不斷拓寬藝術邊界。

民間吸養分反覆琢磨

1992年,寧鋼創建了個人工作室,後得陶藝泰斗周國楨先生點評「要多搞作品,少搞商品」,更加決定了他自覺創新,開啟獨具特色的瓷畫藝術之路的想法。他始終認為「美好的東西會產生共鳴,而帶來美的過程,並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

接下來的8年時間裡,內地藝術界流行向民間傳統藝術汲取營養、現代陶藝取經之風,他嘗試將剪紙、臉譜藝術融入其中,創作出「剪紙小掛盤」、「蝶舞」、「紅杏枝頭春意鬧」、「喜怒哀樂」和「京劇臉譜」等陶藝新作,同時追求陶藝形體的扭曲而表現出粗獷的藝術效果。爾後,他又主動回歸傳統,陶藝創作從形體變化的追求轉向對器物畫面裝飾風格的變化,將豐富多彩的高溫顏色釉與釉上彩繪結合,顛覆了傳統的釉上彩僅在白胎上彩繪的局限,將景德鎮傳統陶瓷繪畫裝飾提升到一個全新的歷史高度。2001年,他以顏色釉形成的獨特殘缺肌理表現出滄桑梅樹蒼勁挺拔的藝術風味,以傳統工筆折枝畫法細描梅花,運用潑釉表達寫意梅枝,形、色、繪的相得益彰、完美統一。在此基礎上,他又創作出荷花、荷鶴系列作品,紅、金等底色豐盈運用,黃、綠等色塊交錯對比配置,傳統民俗色彩與現代西洋色彩衝突效果融會貫通,再糅入頗富現代設計感和現代構成感的視覺新元素,實現了陶藝形體、釉色和瓷畫藝術的完美結合。

如今,藝術評論界常常以「傳統為體,現代為用」、「傳統的內涵、現代的形式」評價寧鋼陶瓷藝術風格。作為不囿於傳統之人,他十分警惕過度西方化,或者純粹以歐美現代和當代藝術為圭臬去創作、發展中國現代陶藝。在他看來,中國現代陶藝創新發展的根本是在創新中有別於傳統,敢於嘗試新的技法,用更加多樣化的材料工具和風格樣式去表現一個既能體現中國特色又能符合現代審美眼光的陶瓷藝術作品。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