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 火
凌亦清的抒情詩,很有韻味,其中《雨夜遙寄》描敘那一框雨夜的迷濛和思緒,歷歷地迫人而來,令人低迴咏嘆──
怎能忘記
那一扇窗欲搖欲飄
那一角牆透水如注
破樓風雨時
記得嗎
風雨破樓下
窄巷似小河
你的家我的家
像兩朵無根的浮荷
你和我
像兩顆掙扎而出的芽
雨是育露啊風是搖籃
忘記了是不是
自那天你不再漂泊
高樓上 小窗前
看和風細雨如詩如畫
或許躺靠在溫暖的床
夢也夢不到風狂雨驟的日子
但我永不會遺忘
縱使破樓早砍碎窄巷被深埋
還不是
有的家比破樓更破
還不是有一樣的不眠雨夜
還不是有愴惶的風下奔波
是天災更是人禍
在我身旁在你身旁
不會完全忘卻了吧
兩隻濕濡的手
曾在風中緊扣
兩雙泥濘的腳
曾在雨中奔走
我們本是同根的芽
要開花
為什麼不並開在風雨下
凌亦清很早便寫詩,大抵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吧。她是香港詩壇活躍分子,佳作不迭面世。
我編的《海洋文藝》的詩頁,幾乎每一期都有她的新詩,大入主編吳其敏先生的法眼。
她的詩,就是有詩味。所謂詩味,我的理解是感情真摯,文字清通而韻味綿綿。這是局外人的觀點,相信也是讀者的觀點!
詩對語言的表達,更是十分關鍵。這就是語言藝術,或叫文學語言。它有二種特性,一是準確、鮮明、生動;二是有其相對獨立的審美要求,如詩講究韻律和節奏美、藝術語言的優劣,這些因素決定着作品的質量高低。
凌亦清的新詩的語言藝術是頗靈動的,感情是真摯的,所以可讀性高──屬於有詩味的佳作。
早期凌亦清寫新詩,我是讀者之一。後來她一度偃旗息鼓──不寫了。近半個世紀過去了,她說她在寫格律詩,別人是返璞歸真,她是要刻意歸古。我還沒有讀過今人的格律詩勝過古人。我不知道她為什麼這樣做?
我想,格律詩是屬於古人的-已達巔峰,今人如何從巔峰越過?也許她是想考驗自己的功力。我倒是期望再讀到她蘊藉的新詩!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