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疫情下一場沒有「觀眾」的演唱會

2020-04-14

黃芷淵 鳳凰衛視高級記者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我已經不記得,上次全香港電視台聯播同一娛樂節目是什麼時候了。但這60分鐘,香港所有電視台,甚至連新媒體竟都在直播同一場演唱會,吸引255萬觀眾同時收看。

「從來沒有想過,一個擁抱,原來可以那麼奢侈;從來沒有想過,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竟然被限制在1.5米。還好我們有許冠傑,他用一支結他,緊扣香港人的心,為香港人帶來希望同歡樂......」

主持人鄭丹瑞話音剛落,鏡頭拉後,距離他逾1.5米的許冠傑抱茪@把結他,一個話筒,帶來香港人耳熟能詳的《獅子山下》。鏡頭向外延伸,是夕陽西下的維多利亞港,海面金光閃爍。

這是一場沒有舞蹈員、沒有燈光、沒有現場觀眾的演唱會。據了解,許冠傑原本7月在紅館舉行演唱會,但受疫情影響被迫取消,加上與他合作30多年的通利琴行將工程部21名燈光及音響工程師全部遣散,他知悉後,私下捐出25萬元幫補員工,更決定將演唱會改為網上直播音樂會,希望以音樂與市民共同抗疫。

人稱許冠傑「歌神」是有原因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戰後香港第一代本土意識誕生。許冠傑的歌帶有強烈的本土意識和草根性,唱出小市民「香港情懷」的經典:《學生哥》勉勵年輕人好好讀書向上流動,《半斤八O》折射打工仔的心聲,《同舟共濟》呼籲港人團結留港打拚。

他不僅開創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唱出這座城市一代人的故事和心聲,更是「獅子山下」的典型代表。許冠傑在屋h長大,憑藉努力考進香港大學,後來打拚成香港一代巨星。那個年代的人都相信,只要肯吃苦努力,定有出頭天;只要團結一致,沒有什麼坎過不去。

儘管,在香港本土意識和國民身份意識間徘徊,香港人的心理狀況也在那個年代的流行曲中盡顯無遺。從抱蚍居過客心態到本土意識萌芽,從各種矛盾心理交雜到同舟共濟努力打拚,那是香港樂壇和影視界的黃金時代,也是香港最團結的黃金時代。

說香港是福地,其實令香港變得非凡的,是這片土地上的人。但今天的香港變了,變得越來越陌生。政見淹沒惻隱是非之心,包容共濟被撕裂成對立兩面,曾有的人情味幾乎褪色。

「人生有若遊戲,他朝總有轉機......」「互相幫,困境風波一起去擋,讓洋紫荊永遠盛放......」

聽茪@首首琅琅上口的經典金曲,腦海裡浮現的是一幕幕「那些年」的片段。那個年代的文化符號,讓人產生共鳴;但聽到《同舟共濟》那句「但願日後獅子山下,人人團結,永不分化」時,更多的竟是感觸和唏噓。

演唱會以《滄海一聲笑》一曲作結,「蒼生笑,不再寂寥,豪情仍在癡癡笑笑」。鏡頭再次搖出維港。太平山下,滄海一粟的港人,在浪裡浮浮沉沉。那一笑,看似灑脫傲世,卻更值得我們反思。

說好的「獅子山下歡笑多於唏噓」,香港還能回去嗎?或者,香港還想回去嗎?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