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復原需時 疫情或加劇政治對抗
本系列前兩期從宏觀及政策層面,分析了樓市的支持因素,然而在微觀層面上,各專家並不諱言樓市近期面對的下行壓力很大。此刻,世界各國正遭受新冠肺炎疫情蹂躪,經濟復甦需時,本港更受到社會事件及疫情夾擊,加上未來中美關係不確定性增加,政經局勢雲譎波詭,樓市也難獨善其身。綜合專家分析,樓市正進入充滿雜音的階段,未來個別驚嚇式成交、新盤平過二手、成交進一步萎縮等現象將會接踵而至。■香港文匯報記者 黎梓田、馬翠媚、顏倫樂、殷考玲
納米樓劈價料成常態 新盤爭出貨拖低大市
覆巢之下無完卵。疫情之下,本港各行各業受重創,樓市自然難獨善其身,樓價續呈下跌勢頭。今後一段時間,市場上的驚嚇價會不斷出現,主要是一些財務負擔能力差的市民,「捱唔住」被迫沽貨。這些驚嚇價的成交,料多集中於納米樓和偽豪宅,這類物業在好市時都已經高得離譜,發展商過往以高尚包裝示人,藉此較市價開高一至兩成,疫市除了令它們回復正常市價外,疫市下個別成交價比市價跌兩三成、三四成都有可能。
個別低價成交未必會真正挫傷樓市,反而新盤平過二手才是接下來會拖低樓市的「大殺傷力」武器。疫情影響新盤上半年銷售,如果疫情在下半年消散,發展商需要追回賣樓業績,大量新盤將會重推,勢必以減價、平過二手來搶奪市場上的購買力。目前整體樓價仍高,加上幾年前土儲平,發展商就算比目前平二三成賣樓仍有錢賺。今年可推出的新盤量近三萬伙,當新盤平過二手,自然會令整體樓價向下,估計下調幅度達二三成。
新盤平過二手的情況在沙士後出現過。淘大花園是2003年沙士重災區,縱使當時二手呎價低見2,000元,但減價後也乏人問津,在最慘淡的2003年4月份,全月只得1宗成交。而發展商也群起割價促銷,開價比二手樓更平。最經典是當年3月開盤的將軍澳廣場,首批以平均呎價低過2,000元搶客,2房戶最平100萬元有找,甚至推出十成按揭吸客,當時代理盛行一句口頭禪:「有一張身份證就已經有樓住」,成為當時熱話。
近年高按上車盛行 負資產銀主盤易增
雖然目前平均樓價跌幅少於1成,但不同屋苑成交價及估值跌幅其實有別,個別單位已由高位跌穿1成,導致小部分新造9成按揭的業主跌入負資產界線。事實上,新按保自去年放寬後,9成按揭個案使用率及比例增加,加上近年新盤為求去貨,財仔及發展商上陣提供高按及二按,讓買家可以借到9成上車,一些高按甚至高至123%,與97時不遑多讓。2019年錄得2.06萬宗一手成交,創十五年新高,假設有三成買家採用9成按揭,樓價跌多過1成,即至少有6,000個負資產。
1997年金融風暴到沙士期間,本港樓價暴跌約7成,其間有逾10萬個負資產個案,當時每五位業主便有一位負資產。根據金管局今年1月底公佈的數字,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宗數由2019年第3季末的53宗,急增至2019年第4季末的128宗。
至於銀主盤,縱然今次有銀行推出樓貸「還息不還本」安排,但支持總有限度,「不還本」期限過後,仍有業主「頂唔順」無力供款,手上物業就會淪為銀主盤。有業界估計,今次的銀主盤有機會超過2,000間。事實上,銀主盤滾存量由去年12月的91間,逐步增至今年4月的102間,而對比去年同期更增加240%。
資料顯示,1997年金融風暴令負資產數字暴增,業主資不抵債無力供款,銀主盤錄得高逾1,000間,其後數年經濟持續積弱,加上2003年沙士雙重打擊,令當年年底銀主盤更錄得逾5,700個之多,其中超過八成為住宅物業。
裁員減薪降買樓意慾 樓市成交進一步萎縮
經過疫情打擊,高收入一群被減薪、低收入被裁,不少市民已經食了幾個月穀種,資金已經變得不充裕,買樓意慾大減。就算仍「保住飯碗」的打工仔在面對日後裁員和減薪憂慮下,也會降低入市意慾。即使疫情過去,經濟恢復需時,企業擴充審慎,社會對樓宇需求減少,除引領樓價下調外,也令樓市成交進一步萎縮。
修例風波本來已令樓市成交減少,而新冠肺炎疫情更令交投冷清,土地註冊處數字顯示,今年以來整體物業註冊宗數維持低水平,1月至3月分別錄得3,776宗、4,413宗及 4,555宗,而截至4月22日亦僅錄3,746宗,料較去年4月的9,911宗減少一半。
對比沙士時期,當時樓市並沒有辣招,2003年1月整體物業註冊宗數錄得7,293宗,在爆發沙士疫情後,成交驟減,5月更跌至5,090宗的谷底,對比年初下跌3成。
租金跟隨樓價調整 豪宅納米樓跌幅大
在經濟前景不明朗之下,無論是高收入或低收入人士生活均受影響,生活拮据下只能「食穀種」,動用自身積蓄,加上手上資金變得不充裕,在前途不明朗之際,即使市場上有平價筍盤,也未必買得起、供得起,市場承接能力及入市信心降低,自然對住宅需求減少,「食殼種」的情況下,租賃需求亦會同樣萎縮,租金將會慢慢向下調整。
除本地租客對住宅需求減少外,不少海外專家及中高層人士亦被迫撤離本港,過去最吃香的大面積豪宅及納米樓租金會面臨較大幅度的調整,業界料跌幅有10%或以上。
而以往來港就讀的內地生,一直都是本港租務市場一大支撐,不過去年經歷持續大半年的修例風波,已嚇退不少內地學生,料對於個別地區租務會有影響,例如沙田區及屯門區,過往不少租賃成交都來自內地學生合租等,但受疫情及社會事件影響,相信今年這類成交會大減。就算在疫情過後,部分內地生或憂慮本港政治環境下,轉往香港以外地方升學,令本港租務需求減少。
辦公模式轉變 寫字樓需求減
除了住宅物業,疫情亦令寫字樓市場敲響警鐘。寫字樓租金早在疫情前已受壓,在家工作也令企業發現,可以利用網上會議或輪班方式解決空間不足問題,無需使用太大樓面,相信大面積寫字樓單位勢受到衝擊,預計今年中環寫字樓租金將有20%至25%跌幅,而且跌勢將會持續多年,至於東九龍供應高峰未到,但跌幅也大約有10%至15%,而且在預期日後寫字樓供應持續增加之下,租金跌幅會加深。
再者,據仲量聯行3月底公佈的《香港地產市場觀察》指出,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令不少租戶重新考慮並延遲租賃安排,整體甲級寫字樓市場於2月錄得18.93萬方呎的負吸納量,而整體空置率錄得約6.3%。
旅遊零售復甦需時 舖租短期內無運行
商舖方面更是「無運行」,商舖市場在過去十多年個人遊當旺時最吃香,令銅鑼灣登上世界最貴商業街榜首,但去年暴亂加上今年疫症肆虐,訪港之內地旅客大跌至近乎零,加上網購令實體店需求下跌,目前不少商舖租金已較高峰期大幅跌七成半,多間國際知名的品牌都已紛紛棄租,就連以往一直處於旅遊旺區的大型商場都已出現不少吉舖。業界預料今年租金會再跌15%至20%,其後走勢仍有待個人遊何時回復才能評估。
香港零售管理協會最新的調查顯示,目前有96%的被訪公司表示正錄得虧損,且虧損的程度有增無減,程度達中等及嚴重的虧損共佔89%,預料2月至5月會有逾萬名零售從業員被裁減。協會表示,在2月至4月間,被裁員工佔受訪公司總員工2%,結業店舖佔受訪公司總店舖3.2%。按此推算,在2月至5月期間,累計有10,400名零售從業員被裁,至少5,200間零售店舖結業。有84%的零售商認為業主減租不足,並要求減幅達5成以上,該協會再次呼籲業主減租。
不過業界指出,商舖減租有別於住宅。因為若果舖位有做按揭的話,租值減少會被銀行追收差價,如疫情及經濟無改善,此類物業淪為銀主盤機會相當大,所以商舖業主非到最後關頭都不願意減租。
買賣價方面,上落幅度亦較住宅物業大,旺區舖位將會出現幾成跌幅,跌價有機會高達5成。
業界預期,縱使疫情過後,旅遊零售都需時恢復,商舖市場短期難回復昔日盛景。
低息加高基數效應 疫後樓價反彈力弱
根據差估署資料,2003年樓市由低位67.4點升至沙士前的76.5點,只用了短短4個月時間。但今次市場普遍相信,疫情後樓市即使反彈,但反彈力度一定不及當年。
分析認為現時樓市與沙士時最大不同,在於當年樓價處於低位,之後在個人遊刺激下,反彈力度自然強勁。但今天樓市在多年低息環境及量寬下,已處於歷史高水平,即使近期樓價回落,但仍然處於極高位,因此就算疫後樓市回升,料反彈力度亦一定不會如當年般強勁。
本港疫情在今年1月大爆發以來,踏入4月疫情有所緩和,購買力已見出動,無論一二手成交量都有所回升,在政府大力救市下,市場未見恐慌情緒,樂觀預計,樓價4月至5月會回穩。預料上半年樓價跌幅約5%,下半年走勢則仍要視乎疫情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