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神州行走:「小菌」成「大業」 貴州縣脫貧

2020-05-31

在貴州省水城縣楊梅鄉的菌種場,有工人正駕駛鏟車往車間運送木屑、麥麩等原材料,這些材料經過幾道工序,很快被製成一個個大小一致、鬆緊適度的暗褐色菌棒。身茯黧竅蛚﹞u服的高鳳香正和工友們將菌棒裝筐上架。

53歲的高鳳香是楊梅鄉姬官營村的脫貧戶,去年1月開始在菌種場上班,每月3,000多元(人民幣,下同)的工資已成家裡的重要收入來源。高鳳香說,以前種地,一年「累死累活」也只能收1,000多斤玉米,還不夠喂兩頭豬;現在工作輕鬆多了,而且收入穩定,還有加班費。

兩年產值4.8億 帶動4800貧戶

水城縣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雖於今年3月脫貧摘帽,但剩餘貧困人口超過1萬人,脫貧攻堅任務仍然很艱巨。2018年初,該縣立足當地的冷涼氣候開始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短短兩年時間,食用菌已經成為縣裡總產值達4.83億元的產業,帶動4,800餘戶像高鳳香這樣的貧困戶脫貧增收。

目前,食用菌產業已覆蓋全縣14個鄉鎮,擁有28個種植基地,種植大棚近3,400個,集菌棒菌種生產、食用菌種植、冷鏈物流等配套設施於一體的全產業鏈已經初步形成。

此外,水城縣依託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貴州省農科院組建了專家工作站和實訓基地,為食用菌產業提供技術支撐。今年4月,水城縣和相關科研單位聯合成立了食用菌研究所。在離菌種場不遠的研究所,技術人員在實驗室製作培育菌棒的PDA培養基。

水城縣農投集團副總經理孟瑩說,「全鏈條+科技」的模式可謂一舉多得:既能研發適合本地的品種,統一生產標準,確保食用菌的品質和產量,又可減少種植戶在運輸、貯藏、市場營銷等方面的成本。產業的帶動面更廣,每個環節都能為農戶提供增收渠道。

基地負責人嚴利介紹,基地有111個大棚、50多萬支菌棒,採菇高峰期每天需要40多個村民務工,工資按10元/小時算。香菇銷售後,村集體和村民還可參與利潤分紅。 ■新華社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