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漢源
由於TVB過去轉播亞運都是虧蝕,因此從1998年開始,以商業角度為由,TVB放棄轉播亞運賽事;但如果該屆亞運有商業贊助的話,則會派記者到當地比賽場館外,拍攝香港運動員及做訪問,而所有比賽過程,全部欠奉。這樣對我們記者來講,真的不是味兒,如有版權當然就可以進場拍攝比賽和訪問,但在沒有版權的情況下,也只能無奈地接受。我們只可駐在戶外的公眾地方等待時機,更多的時候是什麼也做不到,因為大部分運動員在完了比賽後,就會在場館內乘專車直接回選手村;慶幸一些比較相熟的運動員,我們也能約到他們到場館門口讓我們做訪問。
這樣的情況,我們在世界盃也曾遇過,當屆TVB只擁有一部分版權,但理應還是可以進場作拍攝的,不過香港擁有完整版權的電視台就是不准我們進入場館,那也就只得在外面拍攝吧了!
1998年曼谷亞運,TVB獲得飲品贊助商贊助,有經費可以派記者及工作人員到曼谷拍攝香港運動員,訪問他們,講述比賽經過及得獎心情等。但始終收費電視在香港是比較少人收睇,故亞運會未能吸引到香港市民注意。
2002年釜山亞運會,TVB已放棄購買版權,我應是無機會參與製作,但會期愈接近,心中就愈忐忑,仍想着怎樣才能參與亞運呢?這應該就是體育傳媒人的慾望,每有大型運動會,無論是什麼崗位也好,都期望自己能參與其中!於是當時我向香港奧委會提出,可以協助奧委去亞運會拍攝香港運動員比賽,而所拍到的片段,可以用作香港奧委會日後宣傳之用,也感激奧委會接納了我的意見,使我有失而復得的機會。
我向TVB申請了三個星期大假,就以香港亞運代表隊職員身份踏足釜山亞運會,身份不同,感受也不一樣,傳媒身份是住酒店,而代表團身份則可以入住選手村,很多傳媒記者不能到的地方,當時我也可以進入,在球場內亦可以跟運動員及教練們一起傾談聊天,更加清楚了解運動員所承受的壓力及他們的內心世界;16天內穿梭各場館,把個人融合在整個釜山亞運會中,可說是樂在其中呢......同時也見證了香港隊於亞運豐收的一年,奪得4金6銀11銅合共21面獎牌。
釜山亞運於我,真是美好的回憶,可以話「玩」足16天;但其後一屆2006年的多哈亞運會,卻只得24小時接觸。點解?下次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