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國際 > 正文

環球點評:不聽海上呼救 推卸人道責任

2020-07-05

梁慧晴

地中海難民潮近年成為歐洲尾大不掉的問題,一艘艘難民船不斷從北非等地駛至,難民墮海死亡、難民船被拒登岸事件幾乎無日無之。相對富裕的歐洲國家本應承擔更多人道責任,各國卻基於經濟和政治考量,始終不願真正伸出援手,冒死逃離家鄉的難民,變成怒海上飄零的「人球」。

每一名冒險前往歐洲的難民,都有自己一個故事,有人為逃避戰火和恐怖主義威脅而逃亡,有人則可能受政治或宗教迫害,也有為生計離鄉別井的人。姑勿論箇中原因,當他們身在怒濤,任何國家出於人道均應盡量援救,再按各自的難民審核制度處理。

不過歐洲國家近年面對難民潮,大多採取抗拒態度,意大利等地中海周邊國家不時拖延接收難民救援船,並互相推卸責任,船上難民的死活,在他們眼中毫不重要。

德國總理默克爾早年提出難民配額制,希望各國共同分擔難民,不僅遭多個歐洲國家反對,配額制性質本身亦屬善後措施,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歐盟建議加強海岸巡邏,試圖阻止難民船出發,也只是「頭痛醫頭」,無法杜絕難民以各種方式偷渡。早前新冠疫情爆發,前往歐洲的難民一度減少,但當疫情稍緩,歐洲逐步解封,難民船隨即重新「起錨」,結果再度引發人道災難。

歐洲多國經濟在金融海嘯和歐債危機後增長緩慢,故不願收容大量難民,加重國家經濟負擔;過去數年歐洲一度發生多宗嚴重恐怖襲擊,部分施襲者有難民背景,亦增加不少國家對難民的戒心。這些現象同時催生歐洲多地反難民情緒,各國政黨為迎合民意,更不願向難民打開大門。

然而當看見別人在海中呼救,斷無見死不救之理。歐洲國家如要減少湧到的難民數量,應幫助難民來源的非洲和中東地區獲得和平安定,畢竟沒有人希望離鄉別井,當人們無須惶恐度日,自然願意留在家園。歐洲社會應表現出發達國家的氣度,不應再拖拖拉拉、推卸責任。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