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齡齡
遊船上欣賞過鴨綠江的靜與美,我在碼頭與56位團友揮手道別,自個兒踏上丹東的必遊地--鴨綠江公園。
舉眼望去,鴨綠江公園裏矗立着兩道莊嚴而親切的大橋,大橋連接着中國丹東和朝鮮第四大城市新義州。這兩道分別有109年和77年歷史的大橋,他們竟是國家的屈辱與榮耀,戰爭與和平,過去與現在的見證者;走在大橋上,撫今追昔,點滴在心頭......
走在大橋上,橋上的大橋歷史圖片展讓我知道,兩道鴨綠江大橋的建成是國家痛受屈辱的見證。1904年,日俄兩國在中國東北,強行為爭奪中國權益而發生歷時2年的日俄戰爭,日本決定要從中國東北建造鐵路到朝鮮。1909年,在沒得到清政府批准情況下,日本人自行在鴨綠江建造大橋(現稱斷橋),以加速運送從中國掠奪的物資到日本。1943年,日本全面侵華,日本再次在鴨綠江自行建造第二道大橋。
1950年,這兩道橋的榮耀來臨了。當年朝鮮內戰,美國連同16國組成聯合國軍隊介入,並把戰火燃點至鴨綠江邊,中國派出志願軍抗美援朝。這兩道大橋肩負重任,讓英勇的志願軍和源源不絕的戰爭物資運至朝鮮,為戰爭作出劃時代貢獻,為和平活出他的光彩。由於大橋成為戰爭大動脈,美軍恨之入骨,於1950年11月派出百多架飛機地氈式轟炸大橋,大橋攔腰截斷,至此癱瘓。美軍當年只轟炸朝方的橋段,為什麼?當年指揮聯合國軍隊的美國麥克阿瑟將軍深知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欺侮,為免和中國主權有正面衝突,轟炸不涉中方橋面。鴨綠江大橋,體現了國家的主權和榮耀。
走在斷橋上,看到橋身滿布無數彈痕,斷橋末端那捲起的橫樑、扭曲的鋼架、裂開的鋼板,他們用痛苦悲慟的面容,向我們訴說着戰爭的殘酷與可怖......讓人心感寬慰的是,現在的鴨綠江大橋遊人如織,一片祥和寧靜。抗美援朝戰爭後,這裏近70年不聞炮彈聲,更無血腥味;丹東經濟在平靜中穩步發展,丹東人在恬適中悠然自得--沒有戰爭,只有和平的生活多好啊!
走在斷橋上,我們上了一節活生生的歷史課:橋身上有無數用紅漆圈起來的彈孔,這是當年美軍炮彈留下的彈痕。用紅筆圈起,是為了讓彈孔更清晰顯目,這「滿眼一片紅」彷彿讓人回到70年前那戰火紛飛,屍橫遍野的抗美援朝戰場。這從橋眼流淌下來的血淚觸目驚心,血和淚編寫的歷史提醒我們要把它銘記在心。
現在的鴨綠江斷橋肩負教育重任,他向國人顯示國家擁有尊嚴的重要,保家衛國的光榮;而鴨綠江的第二道橋(中朝人民友誼橋)則擔負着中朝兩國的人貨流通之重任,70年來運用此橋出入境人次達1,000多萬,汽車流量400多萬次。走在大橋上,看到橋上車水馬龍,遊人肩摩接踵,井然有序,我不禁心滿意足,喜從心來......屈辱與榮耀,戰爭與和平,過去與現在造就了鴨綠江大橋,造就了丹東,造就了中國東北三省,讓現在的東北大地國泰民安,地靈人傑。
我自行設計和「製造」的中國四大河流行之黑龍江篇--東北大地行也在丹東鴨綠江大橋暫畫句號了。衷心感謝這地方美,人情更美的東北大地;因着您,我擁有愜意難忘的遊走經歷;也因有着您,我更認識和熱愛自己的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