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鵬情萬里】疫情如鏡

2020-07-22

趙鵬飛

對中國人而言,從某種意義上說,新冠肺炎不止是一場疫情,也是一次認知上的徹底改變。

新冠肺炎率先虐待了我們,年沒有過好、節沒有過好、春天沒有過好、生意沒有做好、學沒有上好。高考推遲了,婚禮取消了,航班停飛了。不能聚餐、不能旅行、不能演出。在雲上開會,在線上辦公,在直播間裏買東西。在外的不能回家,在家的不能出門,出門了不能不戴口罩。口罩短缺,消毒水斷貨,連帶着廁紙一卷難求。科幻文學和災難電影中的情節,恍如無形的網膜,悄無聲息地覆蓋了我們所有的生活。

籠罩在口罩裏的口鼻,吞吐出溫熱濕潤的氣息,新的溫床開始形成,新的視角開始着床。

向內審視自我,擠佔時間堆滿房間的情感和物質,在我們行走世間時,有多少是不可或缺,有多少是可有可無?最珍貴的東西是否已經蒙塵,傾注最多心血的情感是否還要堅持?

向外認知的結論,似乎顛覆了過往的一切印象。譬如對美國。

畫壇巨匠林風眠生前常常說,我生於倒霉的庚子年。林風眠出生的那個庚子年,入主中原200多年的清廷,燈枯油盡,走到了末路。八國聯軍打進了京師,堅船利炮震驚了古老中國。接下來的100多年裏,金髮碧眼的人和他們的國度,一直都被中國人高看一眼。前面綴了個「洋」的人或物,自帶一種光環,炫目得讓人羨慕。在去過的人的書裏、演講裏,在沒有去過的人的印象裏、想像裏,優渥的生活、富足的社會,還有先進的文明、優越的制度,散發着光芒的人性,成為了這個世界第一大國,最華麗的標籤。

近些年來中國快速崛起,尤其是網絡普及之後,信息幾乎實現了無國界頻密交流。隨着神秘感逐漸剝落,美利堅合眾國外衣上的亮片,相對暗淡了許多。「美國的月亮更圓空氣更香甜」,成為一個極具調侃意味的梗。但是不可否認,這個多年笑傲全球的國家,仍然以其無可比擬的優勢,牢牢地護衛着江湖地位。如果不是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這個冠帶巍峨的國家,可能還會不可一世地睥睨東方很多年。

很可惜,這場咆哮而來的疫情,像一面光潔的魔鏡,把全球各國的治理能力,毫無遮擋地呈現了出來。作為第一個遭受疫情攻擊的中國城市,武漢乃至湖北省,在最初的慌亂裏一度錯漏百出,遭到了國民們毫不留情地批評。不過,能迅速集中力量的制度優勢,讓中國在很短的時間裏,調集舉國之力,在付出慘重代價之後,成功保衛了武漢,也保衛了湖北。中國抗疫的成功還有一條,就是遵守了應對傳染病最基本的方法:封閉和隔離。

很可惜,在中國全民緊張抗疫的時候,與生俱來的優越感讓美國失去了預防疫情的戒備,幾乎是一夕之間,疫情的震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中國遷移到了美國。自由高於生命的習慣,縱容他們拒絕口罩、拒絕隔離、拒絕封城,謊話連篇的總統不僅推波助瀾,還一場接一場地大辦選舉造勢大會。於是,美國感染新冠肺炎的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雙雙遙遙超過了中國,穩穩坐在了不勝寒的高處。

讓大部分中國人匪夷所思的是,面對疫情失控,以總統領銜的美國,竟然不是竭盡全力抗疫,而是瘋狂地指責和污衊中國,從疫情的源頭,到疫情的命名,再到處置疫情的方式,毫無邏輯的編排和近乎妖魔化的醜化,幾乎震驚了舉國參與了抗疫的中國人。社會制度再不同,意識形態再不同,文化背景再不同,對寶貴生命的敬畏、對待科學對待疫病的態度、對人在族群之中應有的責任,總不至於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吧。

很多人恍然大悟,那個留在印象中的完美美國,原來只是一個幻像。

看來,這世界上從來都沒有過完美的制度,也沒有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國家。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