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鵬情萬里:做個誠實孩子

2020-09-02

趙鵬飛

有個朋友大學畢業,雖然去年的「黑暴」加上今年的疫情,香港的市道很糟糕,但這位年輕的朋友還是找到了一份專業對口的工作。上班第三天,他又收到了心心念念的四大面試通知。朋友說,為了面試準備,他跟上司請了一天假。我問,剛入職你請假的理由是什麼?朋友答,當然實話實說,要準備面試。

朋友接着說,我們學會計專業,誠實是最基本的要求。再說了,如果公司的上司因為我說實話而對我搞針對,這樣的公司不做也沒有什麼不好。

真是個誠實的孩子。

我瞬間被打動。

我曾在貴州安順的一個小村子裏看過一次儺戲表演。這種古老神秘的表演,最特別之處,就是每個登台的表演者,都需要戴上象徵身份的木製面具。在當地,這種面具被稱為「臉子」。「臉子」是儺戲的靈魂,每一張精心雕刻並飾以油彩的「臉子」,就是表演者飾演的角色,或文將、或武將、或少將、或女將,只要戴上「臉子」,表演者即刻恍若「臉子」附身。「臉子」的表情始終凝固不變,表演者舉手投足,轉圜騰挪,卻靈動異常。表演結束之後,我特意繞到後台去看,摘下「臉子」的演員,就是村中普通的村民。農忙時,稻黃果熟,他們便俯首於天地之間,勞作耕織。閒時,戴上「臉子」登台,瞬時就是呼風喚雨、威風凜凜的文臣武將。

從祭祀、酬神轉而走下神壇娛人的儺戲,有着更深刻的寓意。

儺起源於原始狩獵活動,人類初期,果腹的主要手段便是狩獵。為了提高狩獵成效,經過對大型動物群類的反覆觀摩,人類從獠牙和猙獰中提取了具象的圖像,進而發明了面具。依靠這些面具的偽裝,接近、驅趕、捕捉野獸,狩獵的收穫開始變得豐碩。也因此,面具地位迅速上升,成為擁有超凡能力的神。後來,戴上面具的人,漸漸代替諸神享受至高無上的尊崇,再後來便有了儺。

每個人生來都是一副乾淨面孔。成長是一趟蒙塵的旅程,車窗外是一去不返的時光。歲月經霜,塵土茫茫,在面孔上成片結痂,久而久之難以卸下。人情世故,趨利避害,借助於面上結痂,一條得心應手的生存之道,漸漸形成。而今謀生的職場之上,謊言纍纍的厚黑學,儼然職場中人的叢林法則。職場謊言目的無非兩種,自保或是獲利。跟儺戲的「臉子」誕生是為提高狩獵成績,如出一轍。

我常常覺得,目之所及,大多面目不清。從渾沌走到文明,好似一個輪迴。

步入職場僅三天的朋友,偶然之間一句真話,戳中了要害。

忽然想起很多年前,也是在香港,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應邀在第十六屆世界會計師大會開幕式上演講時,脫稿透露的一件事情。

「最近幾年,中國建立了三個國家會計學院,一個在北京,一個在上海,這兩個都已建成。還有一個在福建的廈門,正在建設。我親自為這三個國家會計學院制定了校訓。我很少題詞,因為我的字寫得不好,但是我為三個國家會計學院親自寫下四個大字--『不做假賬』。」朱總理此話一出,台下即刻響起熱烈的掌聲。當現場翻譯將朱鎔基親筆題字、不做假賬這段話翻譯成英語時,台下雷動的掌聲再度響起。

朱總理最後說:「我希望每一個中國國家會計學院畢業的學生,永遠都要牢記這四個大字!」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