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日前香港文化界大老岑逸飛岑公,吩咐筆者「出席」電台的清談節目,講題是「蒙學」,嘉賓尚有詹益光、王金成兩位資深老師。因為時間所限,岑公限定範圍,只略談《三字經》、《千字文》與《弟子規》。又因「限聚令」,要透過電話參加討論。
「蒙學」之說出自《周易》第四卦,《易.蒙》有云:「匪(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卦辭是以神明的口吻訓示占筮者,現在不是神明有求於童蒙,實是童蒙遇上疑難事,求神明指點迷津。第一次問,神明樂於指點,再問、三問就褻瀆神明,神明就不再告訴你了!「蒙」字從草頭,本為草名,引申為「蒙昧無知」,無知的小孩就是「童蒙」。《易.蒙.六五》:「童蒙,吉。」這爻教導成年人應該效法童蒙,虛心求學。至於「啟蒙」,則是啟發童蒙之意,後來英語的「enlightenment」傳入,前賢就譯為「啟蒙」。
「蒙學」就是「啟蒙之學」,岑公介紹蒙學經典有所謂「三百千千」影響比較廣,即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詩》。岑公又提到蒙學經典的分類,正宜在此補充一二。此下以文體劃分。
第一類是「三言童謠體」。
小孩從牙牙學語開始學漢語,以三言童謠體最容易背誦記憶。早期的三言童謠,有些還是「政治文宣」呢!
東漢末權臣董卓弒少帝劉辯,立其弟協為新帝,即是後來的漢獻帝。換了天子不久,京師就流行一首童謠,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當中「千里草」扣「董」,「十日卜」扣「卓」,「何青青」是「配角」而不含重要信息,「不得生」就是死。這首童謠的背後,相信有政治操作在內。
兩漢之間,漢光武帝劉秀得天下之前,是更始帝劉玄的部屬。劉玄「光復」長安之後,用人漫無準則,當時京師流行一首童謠,曰:「灶下養,中郎將。爛羊頭,關內侯。爛羊胃,騎都尉。」每兩句押韻,更方便流傳。中郎將、騎都尉是官職,關內侯則是爵位。
《三字經》有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這裏有個笑話,因為養而不教是父之過,那就與媽媽無關了!開頭用了孟子「性善」學說,小孩不教,有可能學壞。廣府俗語有謂:「學好三年,學壞三日。」
《弟子規》近年在內地頗為流行,有說認為清朝時並未受到重視。筆者倒認為過去流行不流行並不重要,只要切合我們當代的幼兒教育就可用。筆者認為《弟子規》比《三字經》更適合作為蒙學教材。茲舉數句:「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很值得今時今日年輕人參考。
筆者註釋的《潘註千字文》(包括去年的新版)頗得讀者謬讚,《弟子規》和《三字經》的註文已寫好初稿多時,看來要整理一下刊行了。(「蒙學經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