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本由國民政府軍委會委員長廣州行營參謀處編著並出版於1946年6月15日的檔案中,詳細記錄了受降前日軍在廣州及香港、海南等地的駐軍情況以及受降後第二方面軍在戰俘集中處置、接受軍備物資等方面的工作部署安排,其中盤點了第二方面軍在日軍受降後接收到的日軍兵器情況。這份史料中的一張日軍「軍需品保有現況表」顯示,接收到的包括軍刀、步槍在內的武器共計達1,400噸,彈藥約6,500噸。
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原館長助理、歷史顧問崔俊國表示,這本史料檔案不僅完整呈現了廣州受降的工作全貌,其中的110餘幅歷史照片和120餘份統計表格更為日軍受降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佐證。
而這份文物的收藏者、抗戰文物收藏家張廣勝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這份史料是目前公開資料中,第一份向公眾全面披露的受降全冊檔案,為全社會深入研究中華民族抗戰史,特別是在研究「日軍受降史」上補齊了短板並填補了空白。
張廣勝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這本史料是他多年前從一位湖北武漢的收藏者手中徵集到的,「當時就感覺十分珍貴和難得,唯一遺憾的是原書的封皮由於歷史原因不易保存,已經難再復原了,好在其中的內容是完好無缺的。」他認為,此次公開也希望讓更多人知道並了解這段日軍受降的歷史,「真正讓文物說話」。■香港文匯報記者 于珈琳 瀋陽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