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消費習慣改變 海外網購尋新機遇
「我做了20年箱包,從沒碰上這麼難受的時候。」福建省泉州市某箱包廠老闆黃炯章在他偌大的辦公室裏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第一個復甦的客戶在東歐,5月份火急火燎下訂單,要求6月底一定要出貨,而且線下款全部改為線上款。「因為疫情導致消費習慣改變,海外電商站到了風口,或將給內地外貿企業帶來巨大機遇。」黃炯章說。
對作為國家出口創匯十大行業之一的箱包業而言,當下或是「挑戰」與「機遇」並存。香港文匯報記者走訪調查發現,隨着全行業景氣指數持續下滑,斷尾求生、轉型保廠愈發普遍,而另一股「暗湧」則是,箱包企業正在自發組建行業生態鏈平台,寄望打通產業鏈各環節,共生共榮。■香港文匯報記者 蔣煌基 泉州報道
福建泉州是中國重要箱包基地之一,其運動、休閒軟包系列約佔全國同類產品至少三成。往常每年開春至6月,是內地箱包企業生產旺季。「今年老闆難啊。」已經在泉州轄下豐澤區開了15年箱包廠的張德水(化名)在歐洲逐漸解封的5月份,才把今年的生產接續起來。「前兩個月接單、生產、出貨,現在開始青黃不接。下半年海外市場主要銷庫存,沒了訂單,對於生產企業,可能會更慘。」他說。
昔訂單穩定 今主動出擊
雖說年年難過年年過,但以箱包企業為代表的中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更多是在壓縮成本,削薄利潤。貿易戰陰霾疊加疫情,導致訂單銳減。黃炯章有一位客戶,正常3月下夏季訂單。原本每年穩定的兩萬個登山包,今年僅剩4千個,下滑了八成。黃炯章剛入行時純利高達30%的箱包業,如今僅維持在5%左右。
張德水的箱包廠已經做到當地規模以上企業,仍倍感壓力。身邊同業因為貿易戰和疫情,撤走逃亡傷的不少。「其實壓力非常大,有上頓沒下頓。」以前訂單基本都穩定循環,如今張德水要時不時明裏暗裏提醒客戶下單,「生怕客戶『忘了』我們」。
利潤率下滑,訂單銳減,一點點壓垮眾多出口型「夕陽產業」。
加科技元素 轉產線上款
談及貿易戰,港商李先生仍耿耿於懷。「箱包關稅暴漲到42.6%,我最大的客戶、也是最好的客戶在美國,去年一張訂單,關稅要800萬元(人民幣,下同),跟客戶協商後各承擔一半。」客戶告訴他,他們也很痛苦,「利潤都沒了,怎麼做。」
疫情之下,危中有機。擁有自主設計研發能力的黃炯章,如今的箱包生產主要集中於戶外和專業運動。「這類群體相對高端,運動意識也比較強,疫情緩解能夠率先復甦。」他們工廠內正在趕工的箱包,即為了保障9月份歐洲上市。他的不少海外訂單,也正在由線下款轉線上款。
不久前,黃炯章與朋友一起拿下了歐洲一份特殊訂單。「我們在戶外背包內加入加熱系統,為極地運動人體進行智能控溫供暖,第一個測試訂單1萬多個箱包已經發貨。」相比只接單、不需自主研發的純代工,黃一直強調要在傳統產品中加入科技,提升附加值飲頭啖湯的同時,強化議價話語權。
培育生態鏈 破惡性競爭
據報道,中國箱包行業總產值約3,500億元,分布在內地約30個箱包產業基地、5個箱包集群,包括廣東東莞、福建泉州、河北白溝、浙江平湖等地。而意大利一年箱包產業產出316億美元(約2,187億元人民幣),高端箱包集中地法國,產出則更高。
對低價競爭的反思,加之眼見龐大市場,箱包業開始進行產業鏈整合。泉州業者甚至提出,希望培育「箱包產業生態鏈」。「這並不是只建『網絡商城』平台,而是重在培育生態鏈。」不具名業內人士透露,該生態鏈要讓懂設計的在上面「賣」設計,原料商直接對接生產,打通生產各環節和國內外市場,「不僅需要考慮生態鏈的『商城』功能,還要涉及原料、生產、物流、人才和生活配套等,形成造血供血功能。」
該生態鏈被寄予了厚望。「雖然培育過程不易,一旦形成,會產生龐大效益。」黃炯章說。據悉,該生態鏈平台自去年年中提出項目構思以來,目前已形成初步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