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箱包業者而言,短短三四十年,行業從國家出口創匯重要力量,變成如今政策制定者和投資者「瞧不起的夕陽產業」,落差實在太大。而整個中國箱包業內普遍性的價格戰,令行業陷入低價競爭惡性循環,發展失序。
走出低價競爭需引導
不被重視還可接受,不受歡迎則令業者寒心。同在豐澤區的林姓業者坦言,當地產業集群正在被拆散,「我們自認為解決了大量就業,但也被認為從業外來工多,不好管理,而且稅收低、收入低」。
「國家倡導產業轉型升級,在我們看來,是希望我們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但是到了地方,變成了純粹要高科技,要淘汰勞動力密集型企業。」林姓業者說,「難道我的員工今天在車間車包袋,明天讓他們寫代碼?根本不現實。中國目前仍然有大量的普通產業工人需要吃飯,這才是現實。」
箱包行業多年來一直位列國家十大出口創匯行業之一,目前中國生產的箱包數量佔全球75%,代工各檔次箱包的同時,LV、愛馬仕等諸多外國高端品牌箱包配件也在中國生產。「箱包產業從配件用物料、材料到設計,再到成品,到品牌運營,再到訂單服務,產業鏈是很長的,完全能夠支撐得起一個大的經濟格局。」但一道看不見的玻璃門,讓業者看得到外面的陽光,卻在低價混戰中撞得頭破血流,「我們的生產工藝並不差,但是缺乏引導和支持,大家都在賣勞力,一頭扎進低價競爭。」
品牌化集群化待突破
「最怕騰籠換鳥,籠子騰出去了,鳥沒進來。」港商李先生認為,雖然箱包仍屬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成本逐年上升,但中國最大的優勢在於相當成熟的產業鏈,倘若在品牌和產業集群化方面能有所突破,箱包或許也能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