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國專題 > 正文

創意激發生命力

2020-09-03
■ 受疫情影響,內地工具類包袋出口增長明顯。圖為某箱包廠廠長在檢查保溫袋。 香港文匯報記者蔣煌基  攝■ 受疫情影響,內地工具類包袋出口增長明顯。圖為某箱包廠廠長在檢查保溫袋。 香港文匯報記者蔣煌基 攝

在港商李先生的辦公室,他在一堆的口罩樣品中抽出一個學生包。「這個包包配了耳機,雖然前幾年流行過,但現在因為疫情,又有了訂單。我們最近也開始做包包加口罩,兩樣東西打包賣。」李先生說,疫情讓大家知道,戴口罩並不意味着生病,而是保護自己,尤其學生更需要被保護,「我們在箱包的基礎上,增加一些賣點和附加值。」

智能化兼實用 保障成本效益

針對目前一些網紅箱包,如自動跟隨,甚至代步的箱包,李認為畢竟是小眾產品,銷售不多,研發費用大。「我不能不考慮工人的出路,他們要供樓,孩子讀書要花費,生活還要繼續。」他認為,倘若箱包脫離實用性本質,過度智能化,難以成為大眾消費品,則導致企業研發投入高的同時獲利能力降低。

標準化、模塊化、批量化,或能較大降低產品智能化升級成本。以黃炯章的加熱箱包為例,其配件模塊為通用型,體積小巧,不僅可安裝在背包或者行李箱,亦適用於單車車坐墊、獨木艇等使用場景。

「我們曾經研發過太陽能充電的箱包,也討論計劃給箱包加入GDP定位。」黃炯章每年近百萬的研發投入,正是看中了智能化箱包在市場中的價值。他認為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下,應有自己的創新去創造高附加值,以實現傳統箱包行業智能化產品升級,完成蛻變。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