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專題 > 正文

外貿企轉型成本高 出口導向政策需改

2020-09-03

分析普遍認為,打通內循環的關鍵在於讓國內強大的生產能力真正服務於國內龐大的消費潛力。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祝寶良對此表示,這需要改變過去的外向型產業生態系統和促進出口的政策體系。

攻內銷兩大挑戰未改變

業界人士指出,在「雙循環」格局下,勢必要順趨勢降低「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比重,利用龐大的內需市場和消費升級的趨勢,出口過剩產能轉內銷。但外貿企業的特點是以訂單來安排生產,提供無品牌的高質量產品,所有生產配套、政策體系都為提高生產能力而建設。

其實,中國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就提出出口轉內銷的嘗試,當時外貿企業遇到兩大挑戰至今並未改變,一是缺乏內銷渠道,進商場、超市需要繳納入場費,銷售成本高;二是與外貿多採用信用證不同,內貿主要採用賒銷的方式,不僅佔用企業資金,還有一定壞賬風險,外貿企業難以短時間內以較低成本匹配到消費者和相關企業。

籲取消退稅 鼓勵外貿企轉型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指,中國的外貿企業主要處於「微笑曲線」的中間即製造環節,上下游的設計、品牌和渠道「兩頭在外」,而內貿企業往往是自己從頭幹到尾。產業鏈前端和後端缺失,讓外貿企業開拓國內市場面臨困難。

祝寶良認為,這一輪出口轉內銷,最大的進步是削減了各種制度障礙,轉內銷的制度成本有所下降,但關鍵還要改變過去為出口服務的政策體系。比如,出口企業難以在國內人民幣融資,貿易政策有必要轉向中性,取消不合理的出口退稅,實現匯率自由浮動等。

中泰證券分析師徐馳則指出,如果完全實現出口轉內銷,國內市場商品供應可能增加40%,國內消費市場無法消化,中短期可能帶來產能過剩、中小企業整合及就業壓力增大的風險。不過,新潮國貨消費品可能有內銷的增長空間,非洲、東南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市場快速崛起,消費電子、電子商務等爆發式增長,也為國內企業提供新的市場。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