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琴台客聚】惟有讀書高!

2020-09-21

潘國森

《詩經》以四言詩為主,保留先秦時代黃河流域的作品。漢代有五言詩和七言詩出世,到了唐代是中國詩歌最發達的時代。現時中國小孩讀格律詩,多數由《唐詩三百首》入面的五言詩和七言詩開始。五言和七言的韻律感最強,成為漢語詩的主流。

已故當代語言學大師、教育家季羨林(1922-2009年)認為中國小孩起碼要背熟五十篇古文和二百首詩。其實古詩文功力越厚越有益,二十世紀中國優秀作家沒有一個是不通古詩文的。香港曾經遇上中學國文教育「變相去中國化」的「浩劫」!由2006年至2016年中學會考不考核學生對數十篇所謂「範文」理解,結果造成香港的中國語文教育出現嚴重斷層。公開試不考,學生就有藉口拒絕背誦到爛熟。試想,2010年中學畢業的港生,如果升讀中文系的主修課,極可能已經當了四五年中學國文老師!可見情況非常嚴重。去者已矣!追究教育行政人員的失職責任,不是筆者一介書生的分內事。還是回到我們今回的主題──蒙學經典吧。

北宋末年汪洙(生卒年不詳)的《神童詩》是舊日私墊的常用教本。全篇有後人加入的句子,通篇是一系列的「五言四句」。第一首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第二首是:「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這系列詩句勸學童致力攻書,有其時代意義,因為宋代特別優待文臣。而中國自古以農立國,四民的次序為士、農、工、商。重農輕商的結果,大部分讀書人都是亦耕亦讀。

七言詩則有宋真宗趙恆(968-1022年,997年繼位)的《勸學詩》:「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愁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愁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現在一般人只知當中「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兩句。

以上兩詩過於功利,已不適合今天的小學教育。

「國文教育十年浩劫」影響深遠。筆者是「考過升中試」的一代,當年升中試要考成語諺語,老師不知道考哪些成語諺語,只好從經典中摘取一些出來給學生學習。筆者成年後再有機會翻閱《增廣賢文》,原來當年所學,不少出自此蒙學經典。如:「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陰。」「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小學生的年齡,趁記憶力旺盛,先背熟了,長大後自有更多體會。小學開一課《增廣賢文選讀》,就是上佳的「德育與公民教育」。如果當年香港教育當局的負責人有多點中國傳統文化素養,或許可以擋得住政客的惡意圍攻!

讀蒙學經典亦要變通,《增廣賢文》有這四句:「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寅。一家之計在於和,一生之計在於勤。」當年所學是刪了第三句,第二句則改為「一日之計在於晨」。寅時是天亮前3時至5時的時段,古人節約能源,天未亮就起床,安排一天工作,現代人無從效法。 「蒙學經典」之四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