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信而有征】紅鼎國際

2020-09-21

劉 征

重慶觀音橋商圈有幾幢大樓叫紅鼎國際,外觀普通,像高檔一點的居民樓。內裏是門洞大堂,大堂裏有大理石砌的入門前台。然後一拐角,有三部電梯,一部低層用,兩部去高層。

不過這幾幢大樓並不是民宅,它被建在重慶最熱鬧的商圈內,是要商住兩用的。商住兩用表面上雖說有個商字,但在偏僻一點的地方,實際上並沒有商舖,基本上都成了住宅。那裏租住着一些城市務工人員,或者一些初入社會幾年的白領青年。他們工資稍有起色,開始對生活有所追求,但卻買不起住宅或沒有本地戶口。開發商以商住兩用的名義把這塊地買下來,而後建成一個個面積不大的單位。為了好賣,現在很多這樣的大樓都會把層高加高到4米多,弄個樓梯,美其名曰Loft。

從審美上看,Loft雖小,但可也算得上錯落有致。價格更好,只有同一位置住宅的一半。不過它區別於住宅的根本性,在於它們通常只有40年至50年的產權,且所用水電都是商用。因為不是住宅,小孩子就近上學的便宜就沒有了。魚龍混雜的商舖人流更難控制。於是,這裏和住宅小區當中的慢節奏完全不同。

之前在柏林街頭看過這樣一個街頭裝置藝術,藝術家在馬路正中央立了一塊牌子,上書大大的印着一段廣告:「XX品牌往左走。」走近看時,這大牌子前面是個客廳,整個裝置藝術瞬間給人生活受到打擾的感覺。商住兩用的房子就有這個問題。幸好,現在很多商住兩用都成了純住宅。大公司固然不會在這裏辦公,小企業也只會去選地理位置好的幾個地方。其餘的商住兩用就徹底像個住宅樓了。愈是大城市愈是如此。

紅鼎國際屬於這類大樓,但紅鼎國際很少住戶。在每一層,都是各種創業小公司。從教育機構、髮廊、私房菜到酒吧,這裏完完全全是一種商業生態。在紅鼎國際C座的27樓,有一家木結他清吧,走過長長的、昏暗的樓道,盡頭就是它的門。進去以後,是一個有點簡易的舞台和桌椅,有3個很賣力的歌手。整晚會唱很長時間,但酒卻很便宜,讓你覺得這個地方聽歌是附贈的優惠,賣酒就像一個低廉的小商店。

至於別的樓層,或另兩幢樓,也都大同小異。住宅的格局,商業的經營。A座稍有不同,樓是環形的,中間有個天井。在很多地方,我都見過商住兩用的房子,甚至最開始來杭州時,還住過一段時間。但沒有哪個有紅鼎國際這樣成功。它的人聲鼎沸,是十二分的欣欣向榮。而低廉的租金,正適合鼓勵那些個人創業者。這是商住兩用最初被設計出來時的理念,類似於Soho的理念。

小時候看王家衛的《重慶森林》,覺得一幢大樓怎麼會有小旅館,還有小商店,像是個底層社會的萬花筒。現在看到紅鼎國際,才明白這是都市資源緊張,從橫向空間向立體空間發展的必然結果。在這裏,社會一般性的生活百態都無須導演,人群會自動自然地來到一個多功能的大樓,而後,在凌晨3點鐘,這個大樓重歸平靜。次日一早,它又開張了。巴赫金曾經提出過兩個概念,一個是複調敘事,一個是群體狂歡。指的是數條主線並行不悖的互不干擾。而後,群體狂歡就會出現。儘管兩個概念分屬兩個時期,但它們都出自巴赫金並不足為奇。在邏輯上,它們是可推論的。因為複調帶來了多樣,群體在多樣當中獲得了互動的可能。紅鼎國際這樣的大樓,便是如此。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