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真人版電影《花木蘭》終於在一片爭議聲乃至杯葛聲中公映,自然,票房沒有預期般理想。之所以備受批評,除了在中美博弈這個大背景下,有人把這部本來是屬於商業片的電影政治化之外,當然也跟這部東西混血作品在細節上的一些處理未如人意有關。
當中,不少人拿它跟1998年同樣由華特迪士尼拍攝的同名動畫片相比,發現動畫片中頗討人喜歡的保護神木須龍不見了,換上了色彩繽紛的龐然大物鳳凰;原來的男主角李翔少尉在真人版中變成了陳洪輝(安柚鑫飾),還有蟋蟀、祖先、單于等角色也消失了,以致曾經陪伴一代人長大的動畫《花木蘭》似乎慘遭「蹂躪」,此迪士尼變成「不尊重原作」的彼迪士尼,而那一代人則感覺「奪走了我的童年」。
其實,無論是動畫片,還是真人版,乃至其他版本的《花木蘭》影視作品都是「創作」的。因為這些作品都只是源自中國古代的一首長篇敘事詩《木蘭辭》,講勇敢孝女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還在戰場上建立功勳,獲皇帝封官,她卻寧願回家團聚。
這首詩只有數百字,大約交代了故事梗概,透過古辭精簡的文字,道出女主人經歷傳奇,既有戰爭場面,也有兒女情態,富於生活氣息。然而,無論文字多麼雋永深長,要拍成有場有景、有人有物的電影,需要在細節上作很多補充──也就是再創作,包括加入新的角色和情節,並賦予現代元素,使作品更具藝術感染力。
而凡改編名著,以另一種藝術形式呈現,也必然因應結構需要而作出調整和改動,或刪減,或添新。但對於已家傳戶曉的故事,人們已有既定印象,難免被批評「不尊重原作」。
不過,對於把電影視為商品的一般消費者來說,這部由人氣女星劉亦菲主演,有多位大牌如鞏俐、李連杰和甄子丹等襄助的古裝戰爭動作片卻不失為一部「可看或好看」的電影。因為故事線清晰,情節也緊湊,由編劇出身的新西蘭女導演妮基.卡羅(Niki Caro)掌鏡在敘述傳奇外,不無帶出西方女權意識,同時也在從片頭到片尾都特別突出的三大美德「忠、勇、真」三個字中,隱約出現東方社會重視的「孝」字。導演顯然希望表達女權觀和忠孝觀可以和諧統一的中心思想。至於和不和諧?僅見仁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