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曉菁) 在「十三五」規劃期間,過去5年香港與內地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取得多項重要發展,包括「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及「ETF互掛」等依次開通,今年6月又頒布「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框架。業界預期,在「十四五」規劃,兩地金融的互聯互通會進一步擴容,本港金融業仍大有可為。
信銀國際首席經濟師廖群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預料,理財通將是互聯互通1至3年內最為主要的開放措施。或許相關細節並不會在「十四五」規劃中具體涉及,但在粵港澳大灣區政策以及跨境改革開放,將會得到進一步的披露。
把握人民幣國際化機遇
而投資者更為關心的全面「股票通」、「保險通」,廖群認為並不僅僅是個人額度及市場機制的問題,還需要配合人民幣國際化一同前進。他估計,在「十四五」期間,中央會在風險可控情況下,盡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廖群相信,「十四五」香港市場在發展人民幣業務上可以有所作為,「有動力,有需求,自然人民幣市場可以更加壯大」。香港是資本驅使的市場,首先要解決人民幣兌換便捷且流通自由的問題;隨後可以通過政策鼓勵企業更頻繁使用人民幣,如購買原材料等等;銀行和金融機構亦應該發布更豐富且多元化的人民幣產品。
同時,「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將是未來數年內地經濟發展的主調,也將成為「十四五」具體規劃的主要思想;加上年初通過的外商投資法後,可以預料有更多外資企業會進入內地市場,這些改變有機會增加境外企業和個人對人民幣的需求,從而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實務教授陳鳳翔則對香港在推廣數字人民幣,能夠發揮積極作用十分看好,認為即使國際形勢不好,但對香港而言,東南亞各國仍是一個「國內國外雙循環」可以獲得突破的市場,可為跨境數字貨幣提供多元、豐富的試驗場景。
積極試驗跨境數字貨幣
陳鳳翔指,相對於大灣區,數字貨幣的下一步試驗必然就是跨境數字貨幣的使用。與內地應用場景不同,在香港,或在香港與東南亞的貿易、物流往來間,應用場景將更為多元和複雜,能推動數字貨幣更快、更完整的發展。作為網購較為普及的新興市場,東南亞對電子支付司空見慣,對數字貨幣的接受程度也會相應增加,而香港與東南亞各國一向保持良好的貿易往來關係,相信香港對東南亞各國的外銷,將是除港澳與大灣區外,最好的跨境數字貨幣之試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