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冀未來大灣區財富管理和保險產品可彼此銷售
金管局由去年開始批出虛擬銀行牌照,至今已有8間企業獲發牌,金融科技(FinTech)已經成為香港未來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理大工商管理學院尚乘金融科技中心副總監魏向東博士早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談及香港和大灣區其他城市的金融科技合作時表示,在大灣區內城市中,香港具有的特別優勢就是國際金融體系。他並認為,在國家整個經濟發展中,香港的地位舉足輕重,從內地經濟與國際接軌之中,香港可以擔當超級聯絡人的角色。■香港文匯報記者 殷考玲
談及大灣區未來的金融科技目標,魏向東指出,香港與內地可以持續地互聯互通至為重要。他期望未來可推出財富管理和保險互通,讓企業可以在彼此市場上銷售產品;其次是建立大灣區金融管理溝通機制,支持相互金融市場准入和深度金融科技合作、以及利用數字技術,使跨境支付能更快、更容易。同時,香港和內地可建立標準化的大灣區全行業貿易融資區塊鏈平台。
疫情促企業基建演變
新冠肺炎疫情下,居家辦公(WFH)和網上會議等盛行,是否對金融科技發展有促進作用?對此,理大電子計算學系金融科技及人工智能理學士學位課程副總監馮瑞良博士對香港文匯報表示,從業界當中了解到不少公司正在揣摩基礎建設上的演變,例如是涉及雲端、AI等範疇,一般香港中至大型企業,在疫情發生後至今約10個月已達至一定的成效,未來亦會加快腳步發展更多。
年輕人不會缺乏機會
馮瑞良說,基礎建設上的演變涉及數年,並不是一個短的時期,從商學院或電腦學系的角度來看,年輕人在IT行業上是充滿機遇,因為機遇不單純只是寫一兩個程式,而是一系列的演變過程,屬長遠計劃。
馮瑞良又稱,從業界當中了解到,企業在基礎建設上的演變過程中,目前只做了約25%,未來仍有很長的改革之路,所以年輕人在行業計劃中不會缺乏機會。
香港具做數據中心能力
另一方面,被問及早前有報道指Google及facebook擬撤回設立連接香港的海底電纜的計劃,會否阻礙到香港數據中心的建設時,馮瑞良認為香港是具有做數據中心的能力,因為香港作為內地與國際之間的橋樑,對海外企業來說香港是有一定吸引力,故此從國際關係上來看,短期政治影響雖有,但若以中長線「3至5年來看是不用太過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