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阿里巴巴(9988)創始人馬雲早前在外灘金融峰會大舉抨擊內地銀行業傳統做法,把注重擔保稱為「當舖思想」,在市場引起熱烈迴響。人民銀行旗下金融時報官方公眾號日前就轉載一篇題為《關於金融創新與監管的幾點認識》學者文章,稱大型科技公司(BigTech)拿金融業務牌照就需要進行審慎監管,當中更「指名」螞蟻。
該文章指出,如果金融企業涉及了吸收公眾存款,就要對其進行審慎監管。有些BigTech公司設立之初不需要接受審慎監管,但後來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比如螞蟻集團,拿到了很多的金融業務牌照,可以進行與銀行類似的存貸款業務,就需要進行審慎監管。
就現行監管規則等方面爭論,文章認為,不能因為金融體系存在一些問題就以偏概全,全面否定現行金融體系的作用;同樣也不能因為金融監管存在一些問題,BigTech公司就可以要求超國民待遇,就可以要求放任其無序擴張,不進行監管。此外,儘管國內新興的BigTech公司這幾年發展很快,但正規的金融機構在支持普惠金融方面仍是居於主導地位的。
新金融是有特殊風險
文章還特別指出,以金融科技為代表的新金融是有特殊風險的,需要針對性地採取相應監管措施。 一是部分BigTech公司金融價值觀扭曲,誘導過度負債消費;二是金融科技領域由於網絡效應的存在,通常會形成「贏家通吃」,造成市場壟斷和不公平競爭;三是BigTech公司廣泛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等網絡信息技術,經營模式和算法的趨同,增強了金融風險傳染性,「BigTech公司經營模式、算法的趨同,也容易引發『羊群效應』,導致市場大起大落」;四是金融科技公司過度採集客戶數據,可能侵犯客戶隱私。更多的數據有助於金融科技公司改善其模型,提升金融服務效率,但過度的數據挖掘,也可能侵犯客戶的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