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佩璇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第十四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和中國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並於昨日發表了「建議」全文。全會公報以較大篇幅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六大主要目標,更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建議」要求,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堅持依法治港,維護憲法和基本法確定的特別行政區憲制秩序,落實中央對特別行政區全面管治權,落實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和特別行政區社會大局穩定;支持特別行政區鞏固提升競爭優勢,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打造「一帶一路」功能平台,實現經濟多元可持續發展;支持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等。
「十四五」規劃以及十五年的遠景目標,對香港意味着什麼,香港的機遇在哪裏,角色是什麼?香港如何發揮「一國兩制」優勢,以主動創新作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服務國家戰略?
大灣區建設為香港拓展新空間
過去的三個五年規劃,中國對世界經濟貢獻率年年位居世界第一,持續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國家改革開放以來的每一個五年規劃,都令中國經濟不斷登上新台階。在「九五」規劃的最後一年即2000年,中國經濟總量排名世界第六,但到了2010年「十一五」規劃的最後一年,中國超過日本,經濟體量達到世界第二。
即將完成的「十三五」規劃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高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即將實現,經濟總量接近100萬億元大關,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邁上新台階。這5年裏,香港在融入國家經濟洪流中扮演了新角色。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的建成,縮短了香港與內地的地理距離,而蓮塘口岸的建成啟用亦縮短了兩地人流物流往來的時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好為香港拓展了新空間。
編制五年發展規劃是中國的一大特色。每一個五年發展規劃都有國家戰略投資和政策導向相伴,涵蓋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資源分配和消費服務結構等多項內容。因此,五年發展規劃是產業發展和企業投資、創業的風向標,機遇處處。
港要做好準備發揮優勢主動作為
「十四五」將是一個關鍵的五年規劃,在全球經濟放緩、不確定因素加劇之際,中國發展進入關鍵節點--在「小康社會」基礎上,向「現代化」目標進發。根據公報,未來中國經濟將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並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實現新發展格局。
為此,香港可以在這五年規劃,乃至十五年的遠景目標中直接受益,有條件背靠世界最大市場,將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發揮到淋漓盡致,實現香港經濟社會的新突破。
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日前在記者會上,就五中全會公報中提出「要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作了進一步說明。他強調,中央將進一步支持香港鞏固提升競爭優勢。他特別提到,只要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加強港澳與內地交流合作,支持港澳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港、澳門就一定能夠保持長期繁榮穩定。香港是大灣區內一個發展得比較快的國際城市,具備綜合性優越條件,自當可以在大灣區建設中發揮所長。對此,香港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