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中史審題粗疏 「無為而治」變「無謂而治」

2020-11-05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余韻)2020年中學文憑考試《試題專輯》的歷史科方面,早前備受爭議的「冷血試題」因被取消而沒有收錄在專輯內。《專輯》認為,整體而言考生準備充足,惟考生的表現未必與所付出的努力成正比;在中國歷史科方面,考生表現與去年相若,部分考生審題粗疏,而字體潦草難辨的情況更是十分普遍,有考生更將「無為而治」寫錯成「無謂而治」,令人啼笑皆非。

歷史科「冷血題」未有收錄

2020年中學文憑試歷史科卷一2(c)分題問及考生,是否同意「1900至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相關題目被指引導考生贊同日本侵華「利多於弊」的立場,考評局被輿論連番抨擊後最終取消試題,並改以同一大題的(a)、(b)分題,或以卷一1(c)、3(c)及4(c)分題估算2(c)的分數,取用較高者為最終得分,而最終該冷血試題並沒有收錄在《專輯》內。

《專輯》指,大部分考生對課程所涵蓋的議題或課題均有所認識,但考生表現未必與所付出的努力成正比,若要取得佳績,宜加強識別題目關鍵詞、使用史料的能力,以及答題需要邏輯分明、內容連貫。

至於用作估算的題目中,卷一2(a)要求學生從資料歸納出一個可能妨礙中國現代化努力的問題,惟部分答卷內容未能歸納出「問題」,或內容與中國現代化努力無關;表現稍遜的答卷未能援引資料作答。

在3(c)題中,要求考生討論1945年至2000年間,歐洲經濟統合是否勢不可擋。考評局表示,表現稍遜的答卷出現以下至少一種毛病,包括內容籠統,欠缺具體史例;未能合理涵蓋有關時期;未能恰當處理關鍵詞「勢不可擋」等。

錯別字較多 「貴族」成「貴旅」

在中史科方面,考生在審題、析論、組織、時間分配等方面表現較佳,但部分考生審題粗疏,時見考生混淆史實、張冠李戴;字體潦草難辨的情況十分普遍,錯別字較多,如將「孝文帝」寫成「考文帝」、將「貴族」寫成「貴旅」、「無為而治」變成「無謂而治」,建議考生加強基礎訓練、多閱讀議論及評論性質的歷史文章、多作論文寫作訓練等。

在該科卷一必答題中較具爭議的題目,問及日本在1937年至1938年日軍進攻徐州的事件,並提供當時兩張分別來自中方及日方的宣傳品,在後者傳單中,出現了「華北華中的日軍完全連絡」以及「徐州失陷了!」的字眼,以及多名日軍手持武器在歡呼的場景。

多位中史科專家早前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試題提供的各方資料平衡,不似歷史科試題般有引導性。該題其中一道分題問及考生,是否同意日方宣傳品的觀點。《專輯》表示,該題考生表現未如理想,表現較弱的考生只能空泛表達觀點,缺乏史事支持。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