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原始礦石到藝術品,壽山石至少要走5道工序即相石、打坯、鑿坯、修光、磨光,同時,還要採用各種雕刻技法。
相石:壽山石雕藝人在創作動刀之前,總要對着待雕刻的石料仔細揣摩一番,這就叫「相石」。在動刀前,對石料仔細揣摩,根據每塊石料的形狀、石質、紋理、色澤,選擇與之設計相適應的題材、造型和表現技法,掩蔽石料的疵病,使作品的內容、藝術形式同石料巧妙地結合起來,取得良好的藝術效果。
創作的前提是面對已有的天然色彩和石頭本身的筋、裂痕等等的原石形狀物,創作的想像空間不能割捨對原石色彩走向、紋理特點的研究,然後結合所學,對石材進行藝術加工,使壽山石本身的天然色經過人的構思、雕刻而達到人石合一的藝術效果,如何做到巧到自然、巧到極至,這是歷代藝人們所追求的一個境界。而要達到這一境界,「相石」在創作過程中是極重要的一個步驟,通過「相石」揣摩推敲,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打坯:運用雕刻工具,將原料的多餘大塊面切除,使其適合於作品題材的需要並在粗坯的基礎上,繼續雕琢景物的各部結構,達到表現作品的基本造型和內容。
鑿坯:鑿坯時先粗後細,由表及裏,通過鑿坯,使作品所表現的景物如人體的結構、衣飾,動物的毛髮、肌肉,山巒的皺法,樹木、花卉的枝葉、瓣蕊以及配景的細節等,都應該達到清晰精確。
修光:修光是雕刻的最後修飾過程,依靠不同的刀向和刀法,刻畫出景物的氣質和精神。
壽山石雕的題材不斷拓寬,在表現內容上,也由獨立的個體發展到人物、動物和山水等相結合的大型群雕,如「東門派」大師馮久和雕刻的《豬崽滿圈》,以一群母子豬造型來反映農家生活的興旺發達;陳敬祥的《求偶雞》,以雞亢奮恣肆的形態和刀法的創新獨到,令人精神為之一振;郭功森的山水雕《武夷風光》,集閩山閩水於咫尺之間,以小見大,意境無窮;林亨雲的群魚雕《海底世界》,無水魚游,怡然自得,令人浮想聯翩;林發述的《三仙醉酒》,似醉非醉,如詩如畫;林廷良的《九寶連環章》,環環石鏈動,九章喜相連;王祖光的《荷花觀音》,端莊嫻靜;還有《長征組雕》《紅色閩西組雕》《井崗山會師》《更喜岷山千里雪》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