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余韻)通識科過去長期被異化,教育局終決定大刀闊斧進行改革,教育界人士均表認同。香港校董學會昨日發表聲明支持當局的決定,並期望新修訂教學內容可於明年9月盡快在中四級開展,未來亦應提供更多資源及機會讓老師及學生往內地進行交流考察,尤其學生在中四及中五階段,開拓他們的視野。
改革清理亂源 騰出學習空間
香港校董學會認為,高中通識科自成為核心科目以來,其間雖然經過2014年的「新高中學制中期檢討」及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作出了建議,但該科幾乎原地踏步。2014年底持續79天的「佔中」與去年6月開始的修例風波,有些大、中學生以違法手段去爭取他們所謂的「公義」,部分年輕人好像着魔地被洗腦。該會相信,回歸以來教育失敗的主要根源,正是通識科單元內容成為「反社會」的教育源頭。
對教育局對通識的改革方向,香港校董學會均表示贊同,但希望公開考試除了設立合格及不合格外,並可增設優異等級,以鼓勵學生努力學習;課程大綱及內容必須與時並進,適時加插當代領域的課題;校董及校長應就教學內容提供意見。此外,由於課時減半,該會促請教育局協助有關老師轉型,並加強現任老師的培訓。
創知中學校長黃晶榕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將評分改為「及格」和「不及格」,有助減輕學生的考試壓力,為他們創造更多學習空間。同時,不少現職通識科教師並非通識教育師訓出身,課程改革能讓他們投放更多時間在本身的專長學科上,「例如念歷史的老師,可以投放更多時間在國民教育上。」
他並提到現時通識科教科書「冇王管」問題嚴重,結果出現不少問題教材,故教育局有必要審視、甚至是編寫教科書,「教育局應該對通識科的關鍵概念有話語權,不能任由坊間自由定義。」
就通識科未來會易名,黃晶榕認為是好事,「這可以讓公眾重新認識該科宗旨和內涵」,由於學生需要有守法意識、了解憲法及基本法的重要性,故建議新科目名稱可改為「法治及國民教育科」,以強調法治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