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專題 > 正文

【任內成就】顛覆性改革 │ 互聯互通 同股不同權 生科股上市

2020-12-15
■ 小米上市敲的是新的大銅鑼,直徑1.8米,重約200公斤。■ 小米上市敲的是新的大銅鑼,直徑1.8米,重約200公斤。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馬翠媚)擔任港交所行政總裁11年的李小加將於年底退任,回顧他任內撒下的多項「種子」,都已生根發芽,推動港交所向前發展。除了舉世矚目的滬港通、深港通及債券通三項互聯互通措施通車外,若要數港交所近年比較重大的改革,一定是2018年進行的兩項上市改革,包括引入同股不同權上市機制,以及放寬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被外界形容為港股市場多年來最具顛覆性的改革。

李小加2010年出任港交所行政總裁,上任後幾乎每年都有重大制度改革與創新落地。他在上任首年公布了港交所《戰略規劃2010年-2012年》,把港交所定位為「致力於成為中國內地客戶走向世界以及國際客戶走進中國內地的全球性交易所」。2011年開始分階段調整港股交易時段,同年3月7日,港股開盤時間與A股同步。

在李小加帶領下,港交所2012年作出歷來最大宗收購,斥資13.88億英鎊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全部股權;2013年成立場外結算公司,主要提供場外外匯和利率衍生產品的中央結算服務,李小加當時形容場外成立結算公司,是港交所拓展新資產業務的重要一環。

積極鋪路連接內地與海外

接下來幾年,是開拓兩地互聯互通措施里程碑的歷史性時期。2014年11月滬港通開通,為中國在探索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道路上邁出重要的一步,同時還開啟了跨境證券投資的新模式。而深港通、債券通分別在2016年及2017年啟動,三項嶄新措施同以香港為平台,連接內地與世界不同地區的投資者,範圍更由股市擴展到債市。

扭轉金融地產主導港股

港交所2018年進行兩項的上市改革,包括引入同股不同權上市機制、及放寬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為港交所創造了有利引入互聯網和生物科技等新經濟企業的環境,改變了港股市場以往長期由房產、金融等主導的情況。自上市新規生效後,除了中概股加快回流香港上市,亦吸引了不少互聯網與生物科技公司排隊來港上市,其中曾與港交所失之交臂的阿里巴巴(9988)亦已在港作第二掛牌,成為一時佳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