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海水稻產業化 袁隆平團隊已簽600萬畝

2021-01-16
● 農民操作機械在內蒙古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鹽鹼地水稻基地收穫水稻。 資料圖片● 農民操作機械在內蒙古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鹽鹼地水稻基地收穫水稻。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綜合記者 丁春麗 及 新華社報道)袁隆平海水稻團隊15日在海南三亞舉行的第五屆國際海水稻論壇上宣布,已在全國簽約600萬畝鹽鹼地改造項目,今年將正式啟動海水稻的產業化推廣,擬用8至10年實現1億畝鹽鹼地改造整治目標。

技術創新中心落地青島

億畝荒灘變良田,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心願,科技部牽頭匯聚全國耐鹽鹼水稻(海水稻)領域的優勢科研和產業單位,啟動籌建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目前已通過科技部組織的專家論證。該中心唯一產業化平台將落地山東青島,利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的產業化優勢,引領千億級海水稻智慧農業產業鏈發展。

首批品種通過國家審定

在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備受關注。對於外界比較關心的海水稻種子的研發進展,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研發副主任李繼明博士介紹說,自2017年開始,該中心牽頭國內18家單位組建了內地唯一一個國家耐鹽(鹼)水稻區試協作組,分為4個試驗組別34個試驗點同時開展區域進行。通過建立水稻耐鹽鹼評價標準以及育種材料篩選程序,針對品種的適應性、豐產性、抗逆性等特徵,設置北方沿海中早粳晚熟組、沿黃粳稻組、華東沿海秈稻組、華南沿海秈稻組4個組別,中心已在廣東、浙江、海南、江蘇、遼寧等34個區域試驗基地進行品種區域試驗,在西北、東北等18個試驗基地進行品種測試試驗。首批耐鹽鹼水稻品種已通過國家耐鹽鹼區域試驗審定。

袁隆平海水稻團隊2020年在全國10地啟動了萬畝片鹽鹼地稻作改良和海水稻種植示範,海水稻示範種植面積由原來兩萬畝擴大推廣到十萬畝。10地十萬畝海水稻已完成測產,其中新疆喀什、寧夏石嘴山、黑龍江鐵力、江蘇如東以及山東的東營、濰坊、青島等地測評畝產均超千斤。海水稻試種規模不斷擴大,品種不斷改良,畝產逐年遞增,平均畝產穩定超過400公斤。目前,海水稻團隊已在全國簽約600萬畝鹽鹼地改造項目。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