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別庚子鼠,掙脫疫情縛。牛歲春入戶,牛氣滿乾坤。「六畜之首」的牛,與中華民族相伴相守數千年來,凝結了憨厚、忠誠、堅韌、勇悍、悲憫、盡命的精神形象。日前,「牛轉乾坤」辛丑(牛年)新春生肖文物圖片聯展在大連博物館等內地46家文博單位同步展出。展覽通過數百幅與牛相關的文物藝術品圖片,期盼觀眾能在納福迎祥的佳節喜慶中汲取勤奮務實、開拓進取的精神力量。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宋偉
十二生肖相傳為黃帝所立,最早的文獻記載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從壁畫到陶俑,從年畫到剪紙,從玉器到瓷器,古代文物和藝術品中以十二生肖為題材的作品不勝枚舉。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十二生肖的形成反映了早期人類的動物崇拜意識,體現了中國人與動物的親善關係。此外,更多人還將生肖作為春節的吉祥物,成為年俗文化的象徵。
在許多民族的創世神話中,都是牛破開沉睡的大地,喚醒了生命的種子,溝通了人與天地鬼神。作為中華民族始祖之一的炎帝,在神話中的形象即為「牛首人身」。與牛相關的諸多節慶習俗、傳說典故,都反映了人們對遠祖圖騰的崇拜和對於平安長久的美好願望。
鞭牛迎春
鞭牛又稱鞭春牛或鞭春,立春日或春節開年,造土牛以勸農耕,州縣及農民鞭打土牛,象徵春耕開始,以示豐兆,策勵農耕。鞭春牛起源較早,《周禮.月令》記載:「出土牛以送寒氣。」後來一直保留下來,但改在春天,盛於唐、宋兩代。唐代詩人元稹《生春》詩云:「鞭牛縣門外,爭土蓋春蠶。」
古時的鞭牛儀式,人們會挑選一人執鞭鞭打春牛,而並非人人有份。鞭牛者站立的方位更有講究:立春在春節前就站在春牛前,立春在春節後則站在春牛後。鞭打時口中唸唸有詞: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地肥土暄,三打三陽開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穀豐登,六打六合同春。鞭打春牛完畢後,人們還要進行象徵性的耕地,表示新一年農事活動的開始。
對於春牛耕春,無論是魏晉時期的墓磚,還是晚唐時期的莫高窟壁畫,隨處可見以此為題材的彩繪。時至清代,雍正帝胤禛尚為皇子時,就請畫師繪製過共四十六幅的《胤禛耕織圖》冊。圖中的胤禛被繪成農夫容貌,扶犁揮鞭,行走田間。在水牛的牽引下,胤禛雙手扶耖,平整水田,紅衣童子跪在田頭牛背上,凝神觀瞧。整個畫面顯得生動自然,惟妙惟肖。
除了繪畫,「漁樵耕讀」也是古代建築及傢具中常見的雕刻題材,描繪了古人四種基本的生活狀態,映射出士人淡泊名利的隱逸思想。
神牛通靈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牛是闢地的神獸,除了作為生產工具以外,也是奉獻給神的重要祭品。商代,牛肩胛骨是占卜用的主要材料,在流傳至今的甲骨中尤為多見。而周代祭祀時,牛羊豬三牲俱全方稱太牢,如缺牛牲,則只能稱少牢。正所謂「諸侯之祭,牛曰太牢」。在三牲之中,牛最珍貴,非一般人所能享用。犧、牲、牿等與祭祀有關的文字,都以牛作為部首。正是由於牛在祭祀方面的重要作用,古代禮器、祭器中特別重要的彝器或特別精美的動物形器形,亦往往以牛作為造型、紋飾,以此表達人們對神的敬意。
新石器時代,華夏先民已經開始馴化野生牛,並在馴化過程中逐漸熟悉了牛的特徵。牛是商周時期青銅器上常見的動物元素裝飾,牛紋相較於其他青銅紋飾往往寫實、生動,並具有一些神靈崇拜的意味。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商朝牛首形桿飾,左右對稱,圓睛凸起,高翹的雙角,就突出了牛的形象特徵。
《左傳.宣公三年》有載:「鑄鼎象物,使民知神奸......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商周時期崇神鬼、重祭祀、行巫術,常常將幾件大型青銅器按一定的方式組合為「禮樂之制」,作為王權、地位以及國威的標誌和象徵。
吉牛納福
在中國悠遠漫長的農業社會裏,牛佔據生產生活及習俗中極為重要的位置。千百年來,牛孔武有力而能擔負重任,耕地、拉車、負重,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了無可替代的幫助。
漢初戰亂初定,國家百廢待興,馬匹數量不足,普通人只能坐牛車;之後經過「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之後馬車才重新流行。漢代乘坐馬車禮儀繁縟,乘者必須時刻保持君子風度,新興的士族階層為擺脫拘束也喜好使用牛車。這一喜好可從隨葬明器-現藏於高台縣博物館的東漢彩繪木牛輜車略窺一二。依照漢制,這種牛車只有郡守級別的官員方可乘坐。
除了拉車、負重,牛無私奉獻、默默無聞的品性,也被世人所推崇。在十二生肖中,牛對應着地支中的「丑」,寓意着勤奮與力量。出於對牛的喜愛,古人選取牛的藝術形象,廣泛應用在器皿、兵器、工具、用具、樂器、裝飾品上。
比喻父母疼愛子女深摯感情的「老牛舐犢」,愛情堅貞不渝的「牛郎織女」等故事,都在明清及近現代的各類文物中頻頻出現。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的明代緙絲乞巧圖軸,原色半熟絲地,彩色緯絲織人物、庭院、上下白雲繚繞,天空中牛郎牽牛與織女鵲橋相會,人間婦女或憑欄遠眺或對空乞巧。樹葉和苔點大多渲染補筆。整個圖軸緙、繪相結合,緙法簡練,線條規整勻齊,敷色渲染顯得和諧自然。
此外,像「吳牛喘月」、「犀牛望月」、「飲犢上流」、「丙吉問牛」、「對牛彈琴」、「時苗留犢」等一系列與牛相關的成語故事,也頻頻見於宋、金、明、清時期的銅鏡、瓷罐、書畫作品。
牧牛意趣
民間神話中,道家仙人常騎青牛,「老子李耳,乘青牛西遊」的傳說廣為流傳。仙人騎牛、牧牛童子則是中國古代繪畫中的常見形象。除此之外,單純畫牛的各類美術作品也不少見。在歷代畫家筆下,牛壯實強健、神態生動的形象被描繪得逼真傳神,意趣盎然。乘牛、牧牛間的恬淡情趣,躍然紙上,流傳古今。
若論以牛為題材的傳世名畫,最負盛名的當屬唐代韓滉的《五牛圖》。任職宰相期間,韓滉注重農業發展,以耕牛入畫,表達了他樸素的重農思想。《五牛圖》不僅是韓滉的傳世孤本之作,更是目前所見最早作於麻紙上的繪畫珍品,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同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的《清明上河圖》,前端春寒料峭的鄉間,整潔的茅草房外,也能看到耕牛在小憩。
展覽中,一件來自高安市博物館藏的民國八仙藍采和騎牛銀飾頗為獨特。鮮為人知的是,藍采和騎牛這一形象乃是潮汕米塑師傅的創新。供桌上的十仙中,除了仙人們原來所持的不同法器外,米塑師傅給各仙還配上了坐騎:鐵拐李騎獅子、漢鍾離騎麒麟、張果老騎驢、藍采和騎牛、何仙姑騎鹿、呂洞賓騎虎、韓湘子騎象、曹國舅騎金猊。後增的瑤池聖母和東方朔二仙,分別騎虎獅和獨角青牛。
這些坐騎大多是從《封神榜》裏描寫的神獸演變、想像而來。這一搭配正迎合了善男信女們趨吉避凶、崇尚美好、祈盼吉祥的美好願望。
金牛鎮水
在中國人的眼裏,牛與水有密切的關係。因為牛力大過人,古人相信牛有鎮水的功能。相傳大禹治水時,每治好一處,即鑄一鐵牛沉入水底,意在鎮服水患。修築都江堰的水利家李冰,也曾命人製作石犀牛,並穿石犀溪於南江。
許多大江大河旁,常見有高大的銅牛、鐵牛、鐵犀牛雄踞於河岸堤壩之上,既有遏制水患的象徵意義,有的也在水利工程中充當着不可替代的力學構件。正如北京頤和園昆明湖銅牛背上鑄刻的《金牛銘》所說:「夏禹治河,鐵牛傳頌。義重安瀾,後人景從。」
在山西蒲津渡遺跡,有四尊各重約50至70噸的鐵牛,每條鐵牛旁各有一鐵人,高約1.9米,重3噸。南側鐵牛下還發現有鐵板、鐵柱,鐵牛尾部立有鐵製的七星鐵柱7根。從唐開元十二年(724年)到元朝初年,蒲津渡鐵牛使用逾500年。巨型鐵牛除了固定索橋外,還有震懾洪水的作用。七星鐵柱與鐵牛融為一體充作舟橋索樁,組成黃河上最早、最長、最大的黃河大浮橋。不僅成為溝通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的重要紐帶,更是唐代國力強盛和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歷史見證。